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黄文倩 译 张师前 校
2014年12月11日-13日,在意大利米兰,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欧洲放射学与肿瘤学会(ESTRO)与欧洲妇科肿瘤学会(ESGO)首次联合举办了有关子宫内膜癌的共识会议,并且成立了一个由40多位专家带头的多学科小组,共同讨论子宫内膜癌的诊治问题。在会议前,每个专家小组准备了三个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临床问题,涉及范围包括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与筛查、手术、辅助治疗和晚期及复发疾病的治疗等。专家们根据主题检索了所有相关的医学文献(211篇),并提前进行了回顾。在共识会议期间,专家小组对每一个问题的推荐规范上达成了一致。所有与会者均认同本文意见。本译文详述了共识会议的结果和所依据的临床证据。鉴于文章篇幅30000余字,特别分列为四部分,陆续在本公众号推出,以飨各位。
手术方案
4、如何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手术方案?
必要的术前评估 本共识基于目前的临床实践。通常需要采集家族史,来评估患者患Lynch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内膜癌、结肠癌和其他相关癌症的风险。如果条件允许,有合并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全身评估,而老年患者需行老年身心健康评估,来调整手术方案。子宫内膜癌常常与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联,对于某些患者,大范围的手术或全面分期术并不现实。对于这种患者,可以在行获益-风险评估后,行个体化的“非标准”的手术或部分分期手术。
在手术获取确切的病理诊断前,必须行妇科检查和盆部超声来明确FIGO临床分期。评估子宫异常出血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就是超声,尤其是妇科专业超声[64],能够评估肿瘤大小、排除卵巢疾病,还能够评估肌层浸润和宫颈间质受累情况[65]。
术前获取的病理信息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非常重要。首先,对于所有怀疑癌症的患者,特别是绝经后阴道流血或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患者,建议她们行子宫内膜活检或刮宫术来(1)避免子宫分碎增加细胞播散的风险,尤其是造成子宫内膜癌或肉瘤突破子宫而使评估肌层浸润变得非常困难。(2)避免因术后意外发现恶性病灶而导致手术范围不足(次全子宫切除、绝经后患者保留卵巢、分期不全)。其次,由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显著相关[66],而且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自然病程不同,必须在术前取得病理学证据,才能决定初始治疗策略,但是术前病理与术后常规病理存在一定差异[67]。
最终的手术治疗策略需要依靠术前获取的信息来综合决策,同时考虑临床分期(I期,或晚期),组织学分级(子宫内膜样癌:G1-G3,或Ⅰ型/Ⅱ型)以及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样癌/非子宫内膜样癌)等。
临床推荐4.1:必需做的术前评估包括:家族史采集、一般状况评估、合并症评估、老年身心健康评估、临床检查包括:妇科检查、经阴或经直肠超声以及通过子宫内膜活检或刮宫术取得的病理学评估(组织学类型及分级)。
证据等级:V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4.2:评估患者个人身体状况来最终确定手术范围。
证据等级:V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可选择的术前评估
影像学:在某些特殊的临床状况下需要进行附加的影像学检查。如晚期子宫内膜癌可选择CT和(或)PET-CT进行评估。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可以通过MRI评估有无肌层浸润[65]。然而,这种措施只用于那些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群组来确定是否行淋巴结切除(LND)的机构。专业的妇科超声和(或)术中快速病理同样也是可行的评估方法[68]。
临床推荐4.3:临床I期,组织学G1或G2:若考虑淋巴结切除,至少做以下中的一种来评估肌层浸润:妇科专业超声、MRI或术中快速病理检查。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4.4:其他影像学检查(胸部、腹部和盆部CT、MRI、PET或超声等)可以用来评估卵巢、淋巴结、腹膜或转移病灶。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97.3%(35)赞同,2.7%(1)放弃,2.7%(1)反对(37人投票)
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证据表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近年使用的HE4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及宫颈浸润显著相关[69-71]。然而,目前仍缺乏确切的阳性介值,所以临床上的意义有待商榷。
临床推荐4.5:无证据支持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CA125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91.9%(34)赞同,5.4%(2)放弃,2.7%(1)反对(37人投票)
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除了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切除而不切除阴道是主流的治疗方法。额外切除附件是为了预防卵巢癌及排除卵巢转移。对于某些未绝经的患者,需要讨论保留卵巢的问题。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是早期、高分化的类型。因此,为了避免术后暂时的或长期的绝经,可以对他们行保留卵巢的手术。几项前瞻性的研究目前提供了证据支持卵巢保留不影响年轻的早期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72]。但是,必须进行严密的检查和观察,并且排除卵巢-内膜双发癌。
临床推荐4.6:标准手术方式为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保留阴道。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4.7:年龄<45岁、高分化、肌层浸润深度<50%、无卵巢及其他宫外病灶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考虑保留卵巢。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4.8:保留卵巢的患者建议切除双侧输卵管。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4.9:不推荐有癌症家族史,患卵巢癌风险高(BRCA突变、Lynch综合征等)的患者保留卵巢。这类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或基因检测。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微创手术技术 子宫切除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可以选择开腹、腹腔镜或经阴的方式。
目前最大的一项对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进行比较研究是LAP2研究。[73],它比较了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全面分期手术与I–IIA期宫体癌的治疗,包括子宫切除、输卵管卵巢切除、盆腔活检、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中的效果。在这项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腹腔镜组(n=1696)或开腹手术组(n=920)。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显著延长(204分钟 vs 130分钟)。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似。然而,腹腔镜组术后中-重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14% vs 21%),并且住院超过两天的比率显著降低(52% vs 94%)。虽然在做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时,腹腔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有8%和4%的遗漏率(P<0.0001),但是两组患者晚期疾病的发现率是相似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中转开腹率过高。在研究过程中,有25.8%的最初分配到腹腔镜组的患者最终开腹完成了手术,其中约14.6%的患者是因为“视野不清”而中转开腹的,这恰巧反映了腹腔镜手术的学习周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切除淋巴结方面。相反,在一项荷兰的无需清扫淋巴结的研究中,中转开腹率仅为10.8%,因“视野不清”而中转开腹的占4.9%[74]。通过更多训练,或使用机器人协助的手段可以提高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所以LAP2试验中过高的中转开腹率并没有影响作者的最终的结论。这项试验证实了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宫体癌分期术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Zullo等人[75]进行的一项纳入8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在腹腔镜组及开腹手术组中无明显差异(RR=1.25,95% CI 0.99–1.56),研究间没有显著的异质性。在报道了估计出血量及血红蛋白或红细胞计数改变的6项研究中,证实腹腔镜手术出血更少。但是手术时间腹腔镜组较开腹手术组长34-74分钟。作者还发现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RR =0.71,95% CI 0.63–0.79),但是研究间有显著异质性。
对于肥胖的患者,可以通过腹腔外腹腔镜路径完成腹主动脉旁清扫[76]。
总体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对于妇科癌症患者有短期效益和成本效益。包括有合并症的患者、肥胖的患者及高龄患者。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Tozzi等人[77]发现无论低、中、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手术技术的选择是唯一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相关的因素,而且他们强调,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使用腹腔镜的获益最大。妇科肿瘤相关文献中,高龄患者的治疗常常被单独讨论。Siesto等人[78]报道了一个48例年龄>65岁的行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癌病例系列。结果此组人群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率、淋巴结数和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都与年轻患者组有显著差异。作者总结认为,若无全身麻醉的绝对禁忌症,腹腔镜可以用安全地于老年子宫内膜癌妇女。高龄妇女的分期常常高于年轻妇女,而研究者声称无论患者年龄多大,都必须进行全面分期手术,避免分期不足,并且根据分期指导术后合适的辅助治疗。
6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结局,其中4项研究被纳入了1项meta分析[79]。然而,其中只有2项研究报道了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和癌症相关生存率。Palomba等人[80]在2009年基于最新的研究数据,更新了这项meta分析,纳入了第3项报道了这些长期结局的研究,总例数达到359例。
这些研究中不存在显著异质性,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对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及癌症相关生存率无不良影响(OR分别为0.96、0.95、0.91)。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LAP2的长期生存结局在2012年发表[81]。主要结局是无复发间期的非劣效性。研究者规定若腹腔镜相对于开腹手术,增加的复发风险低于40%则称为非劣效。估计的无复发生存期风险比,腹腔镜比开腹手术为1.14(90%CI 0.92-1.46)。实际复发率显著低于预期,估计3年复发率为11.4%,而腹腔镜组复发率为10.2%,估计5年总生存率两组基本一致(89.9%)。
临床推荐4.10:推荐低危及中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选择微创手术方式。
证据等级:I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一项回顾性的多中心研究报道了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结局,共纳入191例开腹手术患者及192例选择微创手术的患者。在这项研究中,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在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分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分期手术,患者的生存结局都是相似的[82]。
临床推荐4.11:微创手术可以用于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不适合行标准手术治疗患者的替代治疗 虽然在目前成熟的手术技术、麻醉技术、术前评估技术的支持下,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完成标准的手术治疗,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患者身体情况不适于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这部分患者可以选择经阴子宫切除,甚至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也可以选择根治性放疗,包括外照射(EBRT)及阴道近距离照射;还可以接受激素治疗。此外,经阴子宫切除对无需清扫淋巴结的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一种可替代的治疗方案。
临床推荐4.12:经阴子宫切除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可以用于一部分不适于行标准手术治疗的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4.13:对于身体状况不适于手术的患者,建议使用放疗或激素治疗。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5、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时淋巴结切除的指征及清扫范围?
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分期 在之前的指南中推荐分期手术中应行腹膜细胞学检查,但目前已不要求。然而,某些回顾性研究指出若腹膜细胞学阳性可以提示预后,所以术中仍可以考虑实施,特别是对于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83,84]。
临床推荐5.1:腹膜细胞学不再作为分期术中的必要步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淋巴结切除 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术中的必要步骤。然而,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它的作用不明确,在清扫指征、清扫范围及治疗价值方面都存在争议。
对于“足够范围的淋巴结切除”的定义没有确切的标准:目前的范围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至肠系膜下动脉水平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以及至肾血管水平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淋巴结数目是许多实性肿瘤评价淋巴结评估是否充足的指标之一。两项回顾性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综述提出至少切除10-12枚淋巴结才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85,86]。因此,淋巴结数目可以作为淋巴结切除是否足够的评价指标,至少应切除10枚以上的淋巴结才有临床意义[87,88]。
淋巴结取样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敏感性很低[89]。因为即使盆腔淋巴结是阴性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以阳性[90,91],所以对于有淋巴结切除指征的患者,应清扫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美国梅奥诊所对2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做了淋巴结切除术,其中22%的高危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51%的患者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阳性,33%的患者只有盆腔淋巴结阳性,而16%的患者只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92]。大部分(77%)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转移淋巴结位置高于肠系膜下动脉,所以在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时,推荐清扫至肾血管水平。
前哨淋巴结(SLN)及前哨淋巴结切除(SLND)的概念最初应用于宫颈癌。患者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判断能否进行手术及手术范围。低危型及中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应用SLND存在争议。SLND是完全不切除淋巴结(导致小部分淋巴结阳性患者漏诊)和全面切除淋巴结(导致一部分淋巴结阴性患者进行了无意义的手术)之间的一种妥协。此外,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超分期,能发现传统组织学上无法诊断的微小转移,甚至在高分化、浅浸润的低危型内膜癌患者中也能够发现[93]。然而,这些大样本的研究只使用了宫颈作为注射部位。如何确定内膜及宫底的合适注射部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注射方式可以是宫腔镜下、超声引导下、腹腔镜下或开腹下注射,没有证据表明哪种方法技术要求更低、并发症更少。但是越来越的证据支持SLND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有一定意义。
临床推荐5.2:淋巴结切除需要系统性地进行,范围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需要到达肾血管水平。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91.9%(34)赞同,2.7%(1)放弃,5.4%(2)反对(37人投票)
临床推荐5.3:SLND的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大样本的研究认为它有可行性。SLND增加了发现微小转移及单个肿瘤细胞的几率,虽然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仍不明确。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D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淋巴结切除的指征 虽然淋巴结切除的治疗意义不明确,但是它是全面分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期术不仅能够明确不同分期患者的预后,还能够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
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认为早期子宫内膜癌行淋巴结切除没有治疗意义。Benedetti Panici等人将514例临床I期的子宫内膜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另一组不行淋巴结切除,结果表明两组间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没有显著差异[95]。ASTEC试验结果相似,纳入了1408例临床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均接受分期手术,但一组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另一组不进行,最终结果表明淋巴结切除并不能使患者获益[96]。虽然这些试验提供了目前最佳的临床证据,但是仍存在争议。ASTEC试验的淋巴结数目很少,而且并没有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因此有研究者对ASTEC研究的结果应用了一个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对实验组进行何种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存期差异都<2%[97]。这个模型提示ASTEC研究在试验设计上存在缺陷,即使淋巴结切除有治疗意义也无法检测出。在一项意大利的临床试验中[95],中位淋巴结切除数目为26枚,在26%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患者中甚至达到30枚,但是结果复发率、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仍没有显著差异。
相反,虽然回顾性研究的数据存在一定选择偏倚和分期偏倚,但是回顾性的研究表明行系统行淋巴结切除的患者与行部分清扫或不清扫淋巴结的患者相比,其生存期延长[88]。1988-2003年间,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EER项目的421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数据中,淋巴结切除术(LND)的完成率在1988-1991、1992-1995、1996-1999、2000-2003年间分别为31%、40%、47%和53%(P<0.0001)[98]。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ND的完成率与总生存期和子宫特异性生存获益显著相关,HR值分别为0.81(P<0.0001)和0.78(P<0.0001)。而清扫淋巴结数>11枚也与二者显著相关,HR值分别为0.74(P<0.0001)和0.69(P<0.0001)。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完成LND,而且切除淋巴结数目多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可以预测其总生存期更长,子宫特异性生存获益更高。
有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提倡对所有组织学级别的患者均应行淋巴结切除[97,88]。相反,一个基于美国数据库的研究支持仅对高级别肿瘤患者行淋巴结切除[99]。这个结论在SEPAL试验中得到了印证。SEPAL试验纳入了一系列中危及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盆腔淋巴结切除,部分患者进行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100]。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患者生存期较未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患者显著延长。除了高危因素外,清扫的淋巴结数目的预后意义也很大,增加淋巴结切除数目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85,101]。Kim等人分析了9项研究的数据(2项RCT研究和7项观察性研究),纳入了169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结果表明系统的淋巴结切除(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应>10-11枚)在低危型患者中延长生存期意义不大,但是能够显著延长中危及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论如何,由于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G1-G2,肌层浸润<50%)淋巴结转移几率低,对这类患者进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无法获益[103]。
临床推荐5.4:淋巴结切除是分期术的组成部分,能够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
证据等级:III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5.5: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G1-G2,肌层浸润<50%)淋巴结转移几率低,两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淋巴结切除没有生存获益。所以不推荐对这类患者行淋巴结切除。
证据等级:II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5.6:对于中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深肌层浸润>50%,或G3浅肌层浸润<50%),研究数据显示行淋巴结切除没有生存获益,但是淋巴结切除可以作为分期依据。
证据等级:II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5.7:对于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G3,深肌层浸润>50%),推荐术中进行淋巴结切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73.0%(27)赞同,8.1%(3)放弃,18.9%(7)反对(37人投票)
临床推荐5.8:对于初次手术未完成分期的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来说,可以行淋巴结切除术来完成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证据等级: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6、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学亚型的子宫内膜癌根治术范围?
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 最近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表明,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根治术后,与行单纯子宫切除的患者相比,并没有生存获益,反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和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04]。另一项近期的研究发现宫颈浸润并不能预测宫旁的浸润,但是脉管间隙浸润(LVSI)及其组织病理学反而能够预测宫旁浸润[105]。虽然如此,根治性子宫切除也可以用于伴有明显宫旁浸润的患者。但是手术方式需要按照最新的根治性子宫切除分类来进行[106],以保证切缘阴性。推荐行淋巴结切除。
临床推荐6.1:不推荐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91.9%(34)赞同,8.1%(3)放弃(37人投票)
临床推荐6.2: 若切缘阴性,可以行改良型(B型)或A型根治性子宫切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6.3:对于临床II期或手术分期II期的患者推荐行淋巴结切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97.3%(36)赞同,2.7%(1)放弃(37人投票)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治疗 虽然缺乏随机临床试验的证实,但是目前一致认为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而初始治疗为根治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几个回顾性的研究表明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107]。然而,由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差,或肿瘤范围过大,部分患者并不能完成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此外,阴道转移灶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影响阴道功能。所以对于某些状况较差的患者推荐初始进行放疗。
临床推荐6.4: 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推荐行完全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无肉眼可见病灶)并进行全面分期。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A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6.5: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若手术会显著损害阴道功能,则推荐进行多手段的综合治疗。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97.3%(36)赞同,2.7%(1)放弃(37人投票)
非子宫内膜样癌的手术治疗 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治疗与子宫内膜样癌相同(见第3与第5部分)。临床I期患者最常见的手术方案是子宫切除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不推荐对II期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但是晚期患者仍需要行全面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目前没有保留卵巢的相关规范,所有患者必须接受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
对于晚期的患者,必须做全面分期手术(见第5部分)。虽然缺乏相关的随机临床试验资料,但是临床I期的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期术应与高危型EEC相似。临床I期的浆液性乳头状癌常见腹膜种植,术中应该考虑切除大网膜。对于透明细胞癌这一类型的患者,大网膜切除是非必须的[108],但是应该仔细检查其中是否混有浆液性成分,若存在子宫浆膜层受累会缩短生存期[109]。
临床推荐6.6:临床I期的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推荐行淋巴结切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B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6.7: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未分化癌和癌肉瘤患者分期术中不需要行大网膜切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100%赞同(37人投票)
临床推荐6.5:浆液性癌分期术中应考虑行大网膜切除。
证据等级:IV级
推荐强度:C
共识率:94.6%(35)赞同,5.4%(2)放弃(37人投票)
未完待续......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张师前
Q: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CA125是否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