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脑桥十字征一定和多系统萎缩

吴医师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多系统萎缩

主诉 病史

40岁女性,以“头晕、右侧肢体麻木10年,视物不清、记忆力下降半年”为主诉入院。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晕为持续性,无恶心、呕吐,与体位改变无明显相关,伴有言语不清,右侧肢体麻木,右上肢活动不灵,走路不稳。于当地住院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可见IgG寡克隆区带。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上述症状完全缓解。 3年前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出现舌头麻木,持续不缓解,未予治疗;2年前年于外院诊断为MS,未予系统治疗。半年前出现视物不清,表现为视物模糊,以下午为重,伴近期记忆力减退,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

查体 辅查

入院体检:血压130/85 mmHg,心率80次/min,体温36.5℃。神清语明,体检合作。反应稍迟钝,近期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尚可,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右侧欠稳准。双眼球运动正常,无眼震。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征(-)。 MMSE评分27分(回忆-3),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26分(命名-1,语言-1,回忆-2)。 辅助检查:入院后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双侧半卵圆区、侧脑室旁、双侧桥臂多发斑片状稍长T2信号(图1),FLAIR呈高信号,脑干见十字征(图2),小脑沟增宽;增强未见确切异常强化;考虑脱髓鞘病变及脑干、小脑萎缩改变。

诊断 处理

视觉诱发电位(VEP)提示:左眼刺激,P100潜伏期、波幅均正常(左中右枕潜伏期数值分别为105、105、106 ms);右眼刺激,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正常(左中右枕潜伏期数值分别为109、108、108 ms)。风湿三项,补体C3、C4,风湿抗体系列和抗心磷脂抗体未见异常。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为MS。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患者症状较前好转。

随访 讨论

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不明,起病年龄多在20~4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视力障碍等,症状以复发缓解、空间和时间多发性为主要特征。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多发性炎性脱髓鞘斑块、轴索损伤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脑萎缩作为MS的临床相关病理学表现,与残疾发生和认知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集中力和信息处理速度能力等。传统观点认为,脑萎缩多发生在病程末期,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MS的初期已发生可测量的脑萎缩。 目前关于MS脑萎缩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例如轴索损伤、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或丢失、炎症和水肿等均可成为脑容积减少的影响因素。由于脑白质主要由轴索(46%)和髓鞘(24%)组成,故在这些因素中,轴索损伤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脑萎缩在MS病程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随炎性病灶的出现而逐渐进展。可能的原因有:炎症诱导的轴索损伤引起沿纤维走行的沃勒变性;髓鞘再生失败导致的炎症后神经变性等。 脑桥十字征为MRI的T2加权像上脑桥十字形异常高信号影。1990年由Savoiardo等于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的病例中首次发现并报道,1998年Schrag等将这种脑桥高信号影命名为“十字征”。 其形成机制是脑桥核及其发出的通过小脑中脚到达小脑的纤维(桥横纤维)选择性变性、神经胶质增生,而小脑上脚纤维、皮质脊髓束及脑桥被盖部未受损害。桥横纤维的变性使其含水量增加,故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 十字征多与脑桥和小脑萎缩有关,最常见于小脑型多系统萎缩,也可见于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和3型、变异型克雅氏病、继发于原发性血管炎帕金森综合征(可能原因为桥横纤维沃勒变性)、HIV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发布于 18-08-04 09:26

3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