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性,因头痛伴恶心、呕吐3天,发热1天入院。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1日后上述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MRI示脑水肿,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发病第2天患者开始发热,最高体温38.5℃。
查体:体温37.8℃,脉率72 次/min,呼吸频率18 次/min,血压145/86 mmHg,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余未见显著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8.8%;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18 cmH2O,常规生化示:白细胞计数30×10^6/L,糖3.53 mmol/L,氯119.4 mmol/L,蛋白1830 mg/L; 病毒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 24.5 AU/mL,巨细胞病毒抗体IgG 127 U/mL,抗风疹病毒抗体IgG 37.6 IU/mL,EB病毒壳抗原IgG 279 U/mL,EB病毒核心抗原IgG 600 U/mL。
入院后考虑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第3天出现双眼左侧快速水平眼震,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复查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第7天出现精神症状、吞咽困难,双下肢肌力减退伴痛觉减退、深浅反射减弱、大小便排出困难;考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入院后第8天给予甲强龙500mg联合免疫球蛋白(0.4g/kg)冲击治疗;第10天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伴2型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示pH=6.9,二氧化碳分压232 mmHg,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转入ICU。 入ICU查体:体温38.8℃,脉率102 次/min,呼吸频率23 次/min,血压149/88 mmHg,中度昏迷,口角及双上肢不自主抽动,双眼左侧快速水平眼震,颅神经查体不合作,给予疼痛刺激可见双上肢回缩,双下肢无动作,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 入科后继续给予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同时给予抗痫、脑保护、保证脑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14天,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7天,患者神志清楚,呼吸仍无力,潮气量380 mL,呼吸频率11次/min,不能脱机拔管,双下肢肌力仍为0级, 复查腰穿:压力为17 cmH2O,常规生化示白细胞计数15×10^6/L,糖3.48 mmol/L,氯129.6 mmol/L,蛋白定量1010 mg/L; 脑电图:弥散性中度异常; 头颅+胸腰椎MRI:示胸3~4段脊髓内可见斑片状等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界不清,短TI反转恢复信号稍高,考虑急性脊髓炎;膀胱过度充盈,考虑神经源性膀胱可能。 复查病毒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 28.9 AU/mL,巨细胞病毒抗体 IgG 180U/mL,抗风疹病毒抗体 IgG 67.4IU/mL,EB病毒壳抗原IgG 565U/mL,EB病毒核心抗原IgG 600 U/mL。 考虑患者对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性不佳,且病毒IgG呈高水平状态,仍有上升趋势,停用丙种球蛋白,激素改泼尼松片60mg口服,逐渐减量,同时隔日行血浆置换疗法(2500mL/d),共5次。 入院后第17天,血浆置换2次后,患者达潮气量520mL,呼吸频率15次/min,顺利脱机拔管;入院第23天,5次血浆置换治疗结束后,患者双下肢肌力达到3级,仍有小便潴留,其余未遗留神经缺失症状,智能正常,转康复科继续治疗。 治疗:入院后立即服用脑心通胶囊,给予维生素K以及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20%甘露醇降颅压以及止血芳酸600mg,qd,静脉滴注治疗后,患者颅内出血继续扩大,意识障碍加重,入院后第7天出现浅昏迷。
讨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发病率每年约0.2~0.8/10万,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其多灶性神经缺损表现取决于炎症脱髓鞘累及部位和严重程度,包括锥体束、大脑半球、椎体外系、小脑、脑干、脊髓等的不同组合。 本例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颅内感染征象,数天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精神症状,痫性发作,脑干、小脑及脊髓受累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 典型的ADEM常根据在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背景下,发生急性或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多灶的弥漫性损害,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多数ADEM患者的MRI病灶与临床症状同时出现,但也有病灶延迟几天至几周才出现的患者,甚至有的在整个病程中未发现MRI异常,提示如果临床表现符合ADEM,即使MRI正常也不能排除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