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左侧额顶叶脑脓肿

赵医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顶叶肿瘤

主诉 病史

患者,女,37y,因“神志改变伴抽搐、左侧肢体无力19d”于2016年8月13日入院,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病史。入院诊断为:①左侧额顶叶脑脓肿;②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功能Ⅳ级。患者入院时出现心衰症状,予以强心、利尿、抗感染后心衰症状有所缓解,拟行左侧额顶叶脑脓肿切除术。  

查体 辅查

1.2麻醉术前评估   常规进行术前访视,患者神清,对答切题。呼吸稍促,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紫绀。自诉平时活动量一般,可缓慢爬2~3楼,不能做重体力活,ASA评分Ⅲ级。体格检查:T36.5℃,HR70次/分钟,NIBP120/70mmHg,RR23次/分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扩大,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Hb145g/L,HCT46%,pH7.42,PaO2 50.2mmHg,PaCO2 38.2mmHg,SaO2 86%。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右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LVEF54%,PASP82mmHg,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双向分流,二尖瓣反流(轻),三尖瓣反流(轻-中),肺动脉高压(重)。   头颅MRI提示:左侧额叶占位性病灶,考虑脑脓肿。患者基础状况较差,心脏功能虽在代偿范围内,但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减弱,风险性较大,手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控制液体治疗,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诊断 处理

  1.3麻醉管理   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入室后开通静脉通道,予以平衡液维持。常规监测生命体征,HR65次/分钟,NIBP120/60mmHg,吸空气SpO2为84%,面罩充分给氧后可至88%。麻醉诱导:8%七氟醚吸入,缓慢给予芬太尼0.2mg,罗库溴铵50mg,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10ml/kg,频率14次/分钟,吸入氧浓度100%,气道压维持在12~400pxH2O。行桡动脉穿刺连接Vigileo及Mindray监护仪持续监测IBP、CO、CI、SV、SVI、SVV。麻醉维持七氟醚1%~2%,盐酸瑞芬太尼0.15~0.2μg•kg-1•min-1。凯时0.005~0.01μg•kg-1•min-1。麻醉后HR64次/分钟,SpO2 90%,IBP94/54mmHg,CO3.6L/min,SV55mL/beat,SVV7。5min后HR63次/分钟,SpO2 96%,IBP96/53mm-Hg,CO3.9L/min,SV61mL/beat,SVV8。术中予以限制补液防止心衰。手术开始时HR67次/分钟,SpO2 97%,IBP112/60mmHg,CO4.3L/min,SV64mL/beat,SVV8。   为防止颅内压增高,手术开始时予以甘露醇250mL脱水,分离骨瓣后,硬脑膜压力稍高,再次予以甘露醇250mL脱水。手术开始45min,患者血压及血氧下降,HR70次/分钟,SpO2 81%,IBP89/53mmHg,CO3.6L/min,SV52mL/beat,SVV9,考虑麻醉药物及凯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全身血管阻力下降导致血压下降,加重心脏右向左分流,予以去氧肾上腺素0.2μg•kg-1•min-1持续泵入,后HR66次/分钟,SpO2 91%,IBP105/58mmHg,CO4.0L/min,SV60mL/beat,SVV11。手术开始105min,血压及血氧再次出现下降,HR68次/min,SpO2 70%,IBP82/48mmHg,CO 3.2L/min,SV47mL/beat,SVV16,此时补液量800mL,尿量650mL,出血量250mL,行动脉血气分析:pH7.23,PaO2 59mmHg,PaCO2 64mmHg,Hb137g/L,HCT42%。   考虑为液体量不足及体循环阻力低导致,予以明胶500mL及调整去氧肾上腺素量至0.5μg•kg-1•min-1,予以处理后HR72次/分钟,SpO2 92%,IBP105/54mmHg,CO4.0L/min,SV55mL/beat,SVV11,后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及七氟醚,5min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SpO2维持在90%以上,15min后拔除气管导管送至神外ICU。手术历时210min,液体入量1750mL,出血量400mL,尿量700mL。术后第一天随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吸氧状态下SpO2为80%~90%。术后第二天转入普通病房。    

随访 讨论

1897年维克多•艾森曼格报道了第1例后来被命名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的病例:患者男性,32岁,紫绀,活动耐量下降,且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咯血,尸检发现室间隔膜部存在一较大缺损,主动脉弯曲折叠。1947年Bing等人观察研究了5例此类患者的资料后,在其解剖学定义中又补充了肺动脉压达到体循环压力的概念,此后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定义为:肺动脉压力超过体循环压力水平,导致血液通过较大室间隔缺损产生右向左的反向分流。该病发生时间多在20岁以后,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活动耐量下降、浮肿、眩晕、晕厥、咳血、心律失常,并可合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时间减少。   体征:心浊音界明显增大,心前区胸骨左缘3~4肋间有明显搏动,原有的左向右分流的杂音减弱或消失,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分裂,以后可出现舒张期杂音,胸骨下段偏左部位可闻及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心电图:右室肥大劳损、右房肥大。X线检查:右室、右房增大,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均扩大,肺野轻度淤血或不淤血,血管纹理变细,左心情况因原发性畸形而定。超声心动图:除原有畸形表现外,肺动脉扩张及相对性肺动脉瓣及三尖关闭不全。   艾森曼格综合征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肺血管阻力增加,继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当患者存在较大的左向右分流时,肺血管床极易受到机械剪切力的损伤。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肺动脉压力达到体循环压力水平时,患者的肺血管会出现类似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动脉中膜平滑肌肥厚,内膜纤维化及丛状血管样病等。这是由于肺血流速度增快导致肺毛细血管床前血管扩张,血管外膜和内膜细胞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所致。同时内皮破坏也可引起一系列细胞水平的变化。正常情况下环鸟昔酸和环腺昔酸可通过非内皮依赖性(异丙肾上腺素,硝普钠)或内皮依赖性(乙酞胆碱)介质激活发生磷酸化,从而使肺动脉扩张;当血管内皮破坏时,肺血管舒张功能减溺,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最终导致双向或反向分流。

发布于 18-02-27 11:29

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