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11岁。因自幼发现腮裂瘘管,反复肿胀流脓2年余入院。 该患出生后即发现胸骨上窝瘘管,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流脓,于当地行局麻下腮裂瘘管切开引流术,症状见缓解后反复出现。平时瘘管口处无肿痛及流处脓性分泌物症状,发作时,瘘管周围红肿热痛、瘘管口呈干酪样带血丝,每次发作行抗炎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上述症状好转。
胸骨上窝见直径3cm圆形皮损及新生肉芽组织。
腮裂瘘管切除术 患者取仰卧位,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全麻生效后,常规碘伏消毒术区,铺无菌手术单。从胸骨上窝瘢痕处绕过瘘管做一梭形切口。切除皮损,分离脂肪组织及皮下组织,暴露肿物,探查肿物质硬,完整分离并切除肿物。切除肿物送常规病理。术区电刀止血,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对位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无菌敷料包扎覆盖伤口。 术后病理:(腮裂瘘管)符合瘘管,局部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有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并见有多核巨细胞。
腮裂瘘管及囊肿包括来源于第1腮沟的耳颈瘘管及囊肿和第2、第3、第4腮沟的瘘管及囊肿。因易继发感染,临床上常发生误诊,又因与颈部的大血管及神经紧密相连,手术不慎可致大出血或相应神经瘫痪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腮裂瘘管及囊肿的形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腮沟(外胚层)与咽囊(内胚层)发生异常穿破或未完全闭合而形成。腮沟形成的瘘管开口于颈侧的皮外,咽囊形成的瘘管则开口于咽内。如果内外相通则形成完全性瘘管通向皮外或咽内形成窦道(不完全性瘘管),内外不通则形成囊肿 。腮裂瘘管的诊断一般较易,如未感染,在颈侧、耳后、胸锁乳突肌前缘、外耳道、下颌角处可见一小瘘孔,挤压有乳白色分泌物外溢;内瘘管患者可有口臭,偶可咳出食物碎屑。第2、第3、第4腮裂瘘管,可扪及向上走行并深入颈深部的条索状物。注入染色剂,如完全性瘘管,可从口内或外耳道、耳甲艇等处溢出。如行碘油造影,可明确显示瘘管的走行和位置。感染时,颈侧、外耳道或乳突部可出现红、肿、疼或破溃溢脓。此时易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颈部脓肿、外耳道疖肿或急性乳突炎 ,或慢性颌下腺炎 等;感染控制期间,瘘口 周 围可发生湿疹样变、糜烂或肉芽增生等,此时易误诊为颈部放线菌病 或颈部淋巴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