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62日前,因“中上腹不适1周伴血象年异常”入院士。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进食后出现中上腹胀痛不适,口服多潘立酮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后渐出现恶心,半日后腹痛加剧并呕吐胃内容物,但无反酸、暧气、腹泻及发热。遂至外院就诊,予雷尼替丁及抗感染治疗后,腹痛未缓解,仍反复呕吐。2天前查血常规示:WBC 72×109/L ,RBC 3.7×1012/L,Hb 121g/L,BPC 348×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示:原始粒细胞1%,早幼粒细胞1%,中幼粒细胞8%,晚幼粒细胞8%。患者即来我院就诊。发病前该患者无用药史及毒物接触史。 自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饮食,睡眠欠佳,无发热,无体重明显减轻。 患者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史近20年,1999年于我院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心律转为窦性。 患者无烟酒嗜好,已婚育,家人体健。患者目前已绝经。
入院体格检查:T:37℃,P:88次/分,R:20次/分,BP:120/60mmHg。神清,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大小,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不亢。双下肢不肿。NS(-)。 入院时血常规:WBC 75.8×109/L,RBC 3.3×1012/L,Hb 102/L,BPC 333×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示:早幼粒细胞1%,中幼粒细胞3%,晚幼粒细胞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32%,淋巴细胞25%,单核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7%。腹部B超提示脾肿大。骨穿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以中晚杆状核主另一个,并呈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易见,NAP积分阴性,提示慢粒可能。染色体检查:Ph’(+);Bcl-abl融合基因(+)
诊断:CML 治疗:予羟基脲及干扰素治疗1周
临床应用伊马替尼治疗CML仍存在问题。在疾病进展期,反应常较短,在短期缓解后患者均有疾病进展。这个结果是因为在常规治疗后,出现耐药白血病克隆。但是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仍然不清楚。虽然该患者出院时病情稳定,但是一般慢粒患者终将演变成加速期甚至急变期,转变为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