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第三例膜诱导成功病例,此专题先告一段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侯某,军人,43岁,右髋部外伤后感染。诊断:左股骨近端化脓性骨髓炎。 术前情况:如图所示 右股骨近端大面积开放性创面,影像学检查提示股骨近端骨髓炎改变
第一次手术: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填充、VSD负压引
第二次手术:更换抗生素链珠、植皮覆盖创面 如下第一个第二个图。 第三次手术:更换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 下面第三到五图
第四次手术:人工关节置换 随访功能良好感染治愈 讨论 膜诱导技术,又称为Masquelet技术,近年来在欧洲逐渐兴起,最初被应用于慢性骨髓炎、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疗效令人振奋。该技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修复清创后缺损软组织,然后于骨缺损区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塑形并连接骨折断端;第二阶段是在第一次术后6~8周,软组织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去除填充的PMMA,并保留自体诱导形成的膜结构(1~2mm厚的筋膜样结构),然后在膜内填充碎颗粒状自体松质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骨缺损处植入骨水泥占位器诱发机体异物反应,形成诱导膜结构,二期在诱导形成的膜结构内行自体松质骨颗粒/人工骨颗粒植骨,诱导形成的膜结构将移植骨与周围环境相隔离,为骨修复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学环境,在阻隔其他组织(如纤维疤痕组织)长入缺损区的同时能够为骨修复提供丰富的血运、成骨因子。其优点是:技术操作简单、骨缺损修复快、愈合时间与骨缺损长度无关、供区并发症少等。这种模式是快速治疗战创伤骨缺损的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