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2月,乏力、纳差1周”于2008年8月18日入院。 患者于2008年6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当地诊所,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治疗好转1周后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未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并于8月21日感乏力、纳差,进食量减至平时的1/3。
查体:神志清楚、面色晦暗、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手静止性颤抖、巩膜轻度黄染;颈软、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部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肋下无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肝区、脾区、双肾区无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BC 2.75×10^L、NEU 1.43×10^9/L、NEU% 52.1%、RBC 3.7×10^12/L、Hb 1.15 g/L、PLT 58×10^9/L;PT 19.8s;血沉15mm/h;
初步诊断及治疗:临床考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予熊去氧胆酸250 mg、3次/d,及对症护肝治疗,但病情无好转,且出现肢体震颤、步态僵直、言语不利;邀眼科会诊裂隙灯下见双眼角膜有K-F环、查铜蓝蛋白0.07 g/L、血铜19.6μmol/L;颅脑MRI平扫+MRA:脑干、颈髓,双侧壳核及双侧脑白质异常信号。 诊断及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WD)。给予低铜饮食、口服锌盐、青霉胺及保肝、对症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现仍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