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3岁,主诉“乏力伴间断性发热两个月”于2008年10月27日入住我院。 患者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发热,体温均39℃,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3 d后好转(具体用药不详),继而出现大便次数多,1日10多次,稀水样,无便血,再次在当地输液治疗后好转,但仍觉乏力。于1个月前在当地乡镇医院行B超检查结果提示:1、肝、脾大;2、肝硬化,未予治疗。之后仍感乏力,间断性发热。2008年10月27日门诊以“1、发热待诊;2、肝、脾肿大原因待诊”收住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欠佳,食欲正常,小便正常,大便次数偏多,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减轻。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输血史。否认中毒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酗酒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生于山西,无疫水接触史。职业为牧羊人。 入院查体:T 37.5℃,P 80次/min,R:18次/min,BP:130/70 mmHg,体质量:64 k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巩膜、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下颌、腋下、锁骨上、腹股沟多处淋巴结明显肿大,最大约2 cm x 2cm x 1.5 cm大小,局部无红肿,质韧,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度良好。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肠蠕动波及腹部肿物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脏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问,下界位于右肋下3 cm处,质中等,表面无凹凸不平感,肝区叩击痛(-)。脾脏肋下4 cm处可触及,质稍硬。波动感(-),移动性浊音(-)。两侧睾丸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患者因经济原因未接受化疗,自动出院。患者出院后无发热,就诊于省肿瘤医院,取左颈淋巴结病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型;诊断及治疗意见与我院相同。患者因家庭经济原因未系统治疗,最终因出现恶液质全身衰竭于2009年4月8日死亡。
近年来淋巴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男性发病率明显多于女性。我国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5/10万,排在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1~13位。HL(霍奇金淋巴瘤)仅占淋巴瘤的8%~11%。1950至1990年全世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死亡率增加了1.5倍,可能与环境恶化、寿命的延长以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进步有关。NHL常原发累及结外淋巴组织,往往跳跃性播散,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转移。大部分NHL为侵袭性,发展迅速,易发生早期远处扩散。NHL可发生在全身的任何部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