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68岁,6年前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月前表现兴奋、外走,家人自行给奥氮平增量至30mg/日,丙戊酸钠0.6/日,合并碳酸锂0.75/日。患者渐安静,出现发热,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入综合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恶性综合症。给停药促代谢治疗,约1周缓解。 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由发热、肌强直、自主神经系乱、意识改变和血磷酸肌酸水平升高等组成, 如未做及时正确处理, 可导致死亡。恶性综合征在神经阻滞剂被运用于治疗脑损伤等脑器质损害者的激越、幻觉、妄想时容易发生。而脑损伤后阵发性自主神经紊乱伴肌张力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 有必要做出鉴别。 恶性综合征是法国医生Delay 于1968 年首先提出,认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引起NMS 的主要药物以抗精神病药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锂盐、卡马西平、抗抑郁剂等。抗精神病药物中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NMS ,尤其是高效价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中以氟哌啶醇居多。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也有相关报道。通常认为:口服、肌注、静脉给药均可引起NMS。但肌注及静脉注射时更易于发生。NMS 往往出现在更换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或加量过程中以及合并用药时(如锂盐合并氟哌啶醇) 。兴奋、拒食、营养状况欠佳、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时更易发生,男女无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生。 恶性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明确。主要观点有::骼肌障碍假说、多巴胺功能不足假说、多巴胺P5 - 羟色胺(DAP5 - IIT) 平衡失调假说、GABA假说 、横纹肌溶解。 恶性综合征诊断尚无统一标准。许多人提出了恶性综合征的临床操作性诊断标准。例如:Levenson(1985) 提出了NMS 的3 个主要症状(高烧、肌肉强直、CPK增高) 或者高烧、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 个症状中的任何4 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急促、意识改变、大汗、WBC 增高。但这个标准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原因是按照这个标准,没有肌张力增高照样可以诊断恶性综合征,这就很难与中暑性高热、以及5 - 羟色胺综合症相区别。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下述诊断标准:A 发病7 天之内应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应用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物为4 周之内) ;B 高热,体温≥38 ℃;C 肌肉强直;D 具有下述症状之中的3 项或3 项以上: (1) 意识改变; (2) 心动过速; (3) 血压上升或降低; (4) 呼吸急促或缺氧;(5) CPK增高或肌红蛋白尿; (6)WBC 增高; (7) 代谢性酸中毒。E 以上症状不是由全身性疾病或者神经科疾病所致。
女,68岁,6年前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月前表现兴奋、外走,家人自行给奥氮平增量至30mg/日,丙戊酸钠0.6/日,合并碳酸锂0.75/日。患者渐安静,单出现发热,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入综合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恶性综合症。给停药促代谢治疗,约1周缓解。 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由发热、肌强直、自主神经系乱、意识改变和血磷酸肌酸水平升高等组成, 如未做及时正确处理, 可导致死亡。恶性综合征在神经阻滞剂被运用于治疗脑损伤等脑器质损害者的激越、幻觉、妄想时容易发生。而脑损伤后阵发性自主神经紊乱伴肌张力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 有必要做出鉴别。 恶性综合征是法国医生Delay 于1968 年首先提出,认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引起NMS 的主要药物以抗精神病药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锂盐、卡马西平、抗抑郁剂等。抗精神病药物中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NMS ,尤其是高效价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中以氟哌啶醇居多。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也有相关报道。通常认为:口服、肌注、静脉给药均可引起NMS。但肌注及静脉注射时更易于发生。NMS 往往出现在更换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或加量过程中以及合并用药时(如锂盐合并氟哌啶醇) 。兴奋、拒食、营养状况欠佳、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时更易发生,男女无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生。 恶性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明确。主要观点有::骼肌障碍假说、多巴胺功能不足假说、多巴胺P5 - 羟色胺(DAP5 - IIT) 平衡失调假说、GABA假说 、横纹肌溶解。 恶性综合征诊断尚无统一标准。许多人提出了恶性综合征的临床操作性诊断标准。例如:Levenson(1985) 提出了NMS 的3 个主要症状(高烧、肌肉强直、CPK增高) 或者高烧、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 个症状中的任何4 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急促、意识改变、大汗、WBC 增高。但这个标准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原因是按照这个标准,没有肌张力增高照样可以诊断恶性综合征,这就很难与中暑性高热、以及5 - 羟色胺综合症相区别。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下述诊断标准:A 发病7 天之内应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应用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物为4 周之内) ;B 高热,体温≥38 ℃;C 肌肉强直;D 具有下述症状之中的3 项或3 项以上: (1) 意识改变; (2) 心动过速; (3) 血压上升或降低; (4) 呼吸急促或缺氧;(5) CPK增高或肌红蛋白尿; (6)WBC 增高; (7) 代谢性酸中毒。E 以上症状不是由全身性疾病或者神经科疾病所致。
女,68岁,6年前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月前表现兴奋、外走,家人自行给奥氮平增量至30mg/日,丙戊酸钠0.6/日,合并碳酸锂0.75/日。患者渐安静,单出现发热,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入综合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恶性综合症。给停药促代谢治疗,约1周缓解。 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由发热、肌强直、自主神经系乱、意识改变和血磷酸肌酸水平升高等组成, 如未做及时正确处理, 可导致死亡。恶性综合征在神经阻滞剂被运用于治疗脑损伤等脑器质损害者的激越、幻觉、妄想时容易发生。而脑损伤后阵发性自主神经紊乱伴肌张力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 有必要做出鉴别。 恶性综合征是法国医生Delay 于1968 年首先提出,认为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引起NMS 的主要药物以抗精神病药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锂盐、卡马西平、抗抑郁剂等。抗精神病药物中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NMS ,尤其是高效价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中以氟哌啶醇居多。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也有相关报道。通常认为:口服、肌注、静脉给药均可引起NMS。但肌注及静脉注射时更易于发生。NMS 往往出现在更换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或加量过程中以及合并用药时(如锂盐合并氟哌啶醇) 。兴奋、拒食、营养状况欠佳、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时更易发生,男女无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生。 恶性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明确。主要观点有::骼肌障碍假说、多巴胺功能不足假说、多巴胺P5 - 羟色胺(DAP5 - IIT) 平衡失调假说、GABA假说 、横纹肌溶解。 恶性综合征诊断尚无统一标准。许多人提出了恶性综合征的临床操作性诊断标准。例如:Levenson(1985) 提出了NMS 的3 个主要症状(高烧、肌肉强直、CPK增高) 或者高烧、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 个症状中的任何4 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急促、意识改变、大汗、WBC 增高。但这个标准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原因是按照这个标准,没有肌张力增高照样可以诊断恶性综合征,这就很难与中暑性高热、以及5 - 羟色胺综合症相区别。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下述诊断标准:A 发病7 天之内应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应用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物为4 周之内) ;B 高热,体温≥38 ℃;C 肌肉强直;D 具有下述症状之中的3 项或3 项以上: (1) 意识改变; (2) 心动过速; (3) 血压上升或降低; (4) 呼吸急促或缺氧;(5) CPK增高或肌红蛋白尿; (6)WBC 增高; (7) 代谢性酸中毒。E 以上症状不是由全身性疾病或者神经科疾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