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2d”入院。入院查体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额前中线附近2 cm×2 cm大小的斑块状钙化灶,边界粗糙,可见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图1A)。
MRI表现为囊实性占位,可见长T2囊变区,周围水肿带环绕,增强扫描见不均匀强化(图1B)。MRS表现为:Cho和NAA的比值升高。
术前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术后病理示:镜下见细胞弥漫增生,细胞密度较大,细胞核深染,形态多样,未见核分裂(图1C)。免疫组化染色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P53阳性,镜下少突样区域突触素(Syn)弥漫阳性(图1D),NeuN部分阳性,Olig2部分阳性,S-100蛋白阳性,Ki-67约1%,IDH1/2野生型,MGMT甲基化状态阴性,1p19q共丢失阴性。病理诊断:脑室外中枢神经细胞瘤(extra ventricular neurocytoma,EVN),WHOⅡ级。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未行放射治疗。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正常生活工作。
EVN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平均年龄34岁,70%病例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额前叶和顶叶,颅内其他部位的EVN均有报道。最常见的症状是癫疒间和头痛,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青春期性早熟、脑神经麻痹、记忆和意识障碍、行为或认知发展障碍等。影像学上EVN可以表现为实质性或囊性亦或囊实性,CT上50%出现斑块状或粗糙外观的钙化,轻中度增强;MRIT1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表现为中等以上强化。 EVN的临床和影像特点以及镜下改变与少突胶质细胞瘤非常相似,该病例术后病理初步考虑为低级别胶质瘤。然而,镜下可见形态多样的细胞胞核以及随后分子检测IDH1与IDH2均为野生型,1p19q共丢失阴性,MGMT甲基化状态阴性,且有GFAP以及Olig2阳性表达,这与多数少突胶质细胞瘤存在差异。神经病理学家认为病变区域不排除神经元或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后期加做免疫组化显示少突样细胞区域Syn弥漫阳性,NeuN部分阳性,提示病变符合E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