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4岁,因“间断呕血、黑便10d”于2015年1月1日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共1次,呈淡红色,量约300mL;伴解黑便,1 次/d。既往有40余年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约128 g/d。入院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胸腹部CT示:食管上段管壁异常改变,肝硬化,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血常规示:白细胞2.07×109/L,血红蛋白82 g/L,血小板83×109/L。 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2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3 U/L,白蛋白32.4 g/L,总胆红素19.7 μmol/L。2015年1月4日行胃镜检查示:① 食管距门齿18~23 cm环腔3/4周见不规则浅糜烂,覆污秽苔,质地脆,易出血;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观察可见界限清晰的茶褐色区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呈B1~B2型,可见无血管区域(AVA)<0.5 mm;予1.2%卢戈液染色病变部位不着色,延迟观察可见粉红色征阳性。② 食管距门齿35 cm以下可见4条蓝色蚯蚓状曲张静脉,迂曲下行,延伸至贲门,直径约0.5 cm,无明显红色征,齿状线清晰。③ 胃底大弯侧见直径约2.0 cm不等团索状蓝色曲张静脉2条,红色征阳性。 内镜超声示:食管上段糜烂处黏膜-黏膜肌层呈低回声增厚,黏膜下层回声分界尚清晰、连续,其余各层次回声分界清晰。活检病理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术前诊断:早期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Li,F2,D0.5,Rc-),胃底静脉曲张(GOV-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于2015年1月6日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于2015年1月13日行内镜下食管上段癌多环黏膜切除术(MBM)。
最终诊断:早期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Li,F2,D0.5,Rc-),胃底静脉曲张(GOV-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术后患者发生食管狭窄,经6次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治疗,并给予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 mg及口服强的松(40 mg/d,每半月减0.5 mg直至停药)治疗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随访1年未再有出血,未见食管癌复发及新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诊疗过程见图1。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合并食管癌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而且多数发现时食管癌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对于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仍需仔细行内镜检查,不可忽视伴发的糜烂、隆起性病变,以早期发现伴发的食管癌病变。 肝硬化合并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术后易出现吻合口瘘、乳糜胸、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近年来,国外一些关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合并食管癌的个案报道中,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得到较好的效果,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除了EMR和ESD,近年来MBM也因其安全性、有效性逐渐被大家采纳。MBM是使用改良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器进行多块黏膜切除的新技术,对肌层损伤小,可显著缩短操作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但是对于切除肿瘤的边界不够精确,容易导致残留,因此一般需扩大黏膜切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