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0岁,因发热、咳嗽3 d入院。既往无特殊疾病史。入院体格检查:T 39.3℃,HR 150次/min,R 30次/min,精神欠佳,全身无皮疹;呼吸稍促,无鼻扇,轻度三凹征,咽充血,左肺叩浊音,呼吸音减低,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肺CT示左肺及右肺下叶炎症,局部实变(图1A、 1B);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7×109/L,L 0.11,N 0.85,血红蛋白135 g/L,血小板计数212×109/L,C反应蛋白(CRP) 218 mg/L;入院次日查血沉40 mm/h,降钙素原>30.00 μg/L,凝血试验未见异常,肝肾功能、心肌酶、免疫球蛋白基本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1:40,血培养阴性。
入院当日考虑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大,遂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次日行第1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镜下可见气管、支气管黏膜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物附着,黏膜充血明显,触之易出血,管腔内多量黄白色条索状分泌物阻塞(图2A、2B)。考虑合并球菌感染,加用替考拉宁抗感染,入院第5天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为MRS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仅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遂继续应用替考拉宁抗感染,阿奇霉素应用5 d后停用。 第5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嗽逐渐减轻。第7天复查支原体抗体仍为1:40;第8天复查降钙素原<0.5 μg/L,CRP 20.8 mg/L。入院后第7、11天再次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肺泡灌洗液培养均为MRSA。第14天血白细胞计数5.5×109/L,CRP 7 mg/L,复查肺部高分辨CT示左下肺大片实变影,右肺下叶多发小空腔(图1C、1D)。第15天复查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支气管黏膜表面黄白色坏死物消失,黏膜无明显充血,管腔内少许分泌物(图2C、2D),因分泌物明显减少,未再进行灌洗液培养。共住院18 d,患儿体温正常,偶有单声咳,给予口服米诺环素出院。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酶及抗原蛋白,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能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及全身各脏器感染。1961年英国学者Jevons首次报道MRSA,该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对多数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耐药,导致该菌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目前,MRSA感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2007-2010年儿童MRSA感染率为14.8%~24.5%。 1993年澳洲首次分离出携带特殊遗传成分的CA-MRSA菌株。美国CDC将CA-MRSA定义为:①在门诊或入院48 h之内分离到MRSA菌株;②1年内无住院或与医疗机构接触史;③没有留置各种导管及其他穿透皮肤的医用装置。国内外有关CA-MRSA的报道以皮肤、软组织感染居多,肺部感染病例极少。既往报道培养标本均取自痰液、咽拭子、皮肤脓液、血液,其中痰液、咽拭子易被口腔内定植菌群污染。本患儿3次培养标本均为肺泡灌洗液,直接取于病变部位。患儿发病前身体健康,入院时病史短,中毒症状重,血CRP明显升高,入院第2天肺泡灌洗液培养即为MRSA,故CA-MRSA诊断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