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卵巢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

王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主诉 病史

患者, 41 岁,因右腹部胀痛、腰痛 20+天,于 2017 年 7 月 3 日收入我院妇科。患者 5+年前体检发现子宫右后方约 2. 3 cm 占位,选择随访观察。入院前 20+天因自觉右腹部胀痛、腰痛 伴便秘及肛门坠胀感于外院就诊,超声检查提示宫体偏右侧附 件区有一大小约 14. 8 cm×9. 3 cm 欠规则无回声团,内见 2. 8 cm×2. 1 cm 稍强回声团附着于囊壁。 

查体 辅查

随后患者于我院就诊,门 诊 2017 年 6 月 17 日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前壁下份肌壁间 查见直径 1. 2 cm 弱回声,周边探及血流信号,考虑子宫肌瘤; 子宫右后方查见 14. 8 cm×9. 1 cm×13. 2 cm 囊实性占位,囊内 可见细弱点状回声,内见分隔( 见图 1A) ,实性部分大小 3. 1 cm×2. 2 cm×3. 0 cm,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RI = 0. 51) ( 见图 1B) 。并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其中糖类抗原 CA19-9 升高,为 117. 5 U/ml( 参考值< 30. 9 U/ml) ,糖类抗原 CA125 升高,为 136. 8 U/ml( 参考值<35 U/ml) 。后于 2017 年 6 月 20 日行盆 腹部 CT 示:子宫直肠陷凹见一分隔囊实性占位,以囊性成分 为主,形态不规则,大小约 12. 7 cm×11. 3 cm×8. 3 cm,肿块上 达腰 5 锥体下缘水平,向下占据子宫直肠陷凹,推挤子宫向左 向前移位,与子宫外壁、周围肠道分界欠清,增强扫描呈实性成 分及分隔强化,可见右侧“卵巢血管蒂”征; 左侧附件区未见明 显异常;膀胱、直肠壁未见增厚; 腹膜、大网膜及盆腹膜未见明 显增厚,未见明显结节影;腹盆腔未见明显积液;未见增大淋巴 结;盆壁脂线清晰,骨质未见破坏。患者于 2017 年 7 月 3 日入 院进一步诊治,查体: T 36. 7℃, P 70/min, R 20/min, BP 95/60 mmHg,体质量 43 kg,身高158 cm,体质量指数( BMI) 17. 22 kg/ m2。消瘦,余内科查体无特殊。妇科查体: 子宫右后方及右侧 附件区扪及一大小约 10 cm 囊肿,边界尚清楚,表面尚光滑,活 动度欠佳,无压痛;三合诊无特殊。患者既往身体良好,平素月 经规律,无痛经,末次月经 2017 年 6 月 26 日, G1P0。入院考虑 诊断: ①盆腔肿物:卵巢恶性肿瘤? ②子宫肌瘤。 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拟行剖腹探查术+右侧 附件切除术,必要时扩大手术范围。遂于 2017 年 7 月 4 日于 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 右侧卵巢增大,约15 cm× 15 cm,与子宫右侧壁及右后壁、盆底、右侧盆侧壁粘连,且较致 密;右侧输卵管及左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因肿物推挤,呈 左前位;小肠袢与右侧盆侧壁粘连; 阔韧带、圆韧带、子宫骶骨 韧带、膀胱、直肠前壁、大网膜、阑尾、横膈等外观正常; 无盆腹 腔积液。0. 9%氯化钠液冲洗盆腹腔,并留腹腔冲洗液送细胞 学检查。纱垫保护腹部切口并排开盆腹腔其他组织,分离右侧 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除右侧附件。台下剖视右侧卵巢,内 见分隔状囊肿,最大约 12 cm,最小约 1 cm,内均含巧克力囊液,囊壁光滑;最大囊肿内见一游离的直径约 3 cm 实性团块, 类圆形,边界清楚,表明凹凸不平,剖面为灰黄色,质韧。切取 部分囊壁及实性团块术中送冰冻病理检查,余予10%甲醛固定 后送石蜡病理检查。切除右侧附件后见子宫右后壁、右侧盆腹 膜均见散在片状灰黄色腐朽样组织。遂切除该类组织及其附 着的盆腹膜及子宫浆膜层。 

诊断 处理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示:子宫内 膜异位症( EMT)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中情况,并交待术后病 理检查可能有更深层次病变可能,必要时需再次手术治疗。后 行关腹,术毕。术后诊断: 右侧卵巢宫内膜样囊肿,子宫肌瘤, 肠粘连,盆腔 EMT 分期( Ⅲ期中型) 。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石 蜡病理检查结果回示:灰白褐色囊壁样组织一块,体积9. 5 cm× 7. 5 cm×4. 5 cm,外壁光,内壁附少许咖啡色样物,壁厚 0. 1~ 0. 5 cm,诊断为( 右侧卵巢) 宫内膜囊肿伴息肉样子宫内膜异 位( 见图 2) 。出院后予亮丙瑞林治疗 3 个月。随访 4 月,无复 发。

随访 讨论

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 polypoid endometriosis) 属于 EMT 的一种特殊亚型,系良性病变。该病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复 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内有 7 篇文献报道共计 23 例病例;国外 仅约十余篇来自不同二级学科的文献报道相关病例。该病首 次被描述是在 1952 年,由 Benz 等[1]于乙状结肠上发现一肿 块,类似 EMT,暂称之为息肉样子宫内膜瘤。到了 1980 年, Mostoufizadeh 和Scully 才通过3 例临床病例首次正式提出这一 概念[2],该文报道的3 例病例中发现该病的年龄分别为 65、 47、 55 岁,发生部位分别为卵巢、阴道、宫颈及阴道前穹窿,预后均良 好。由此总结: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 EMT 组织中含有 类似子宫内膜息肉样的组织而命名,因为其息肉样实性组织类 似于恶性肿瘤,且该病的罕见性,容易造成误诊及过度治疗。 由于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系 EMT 的一种亚型,故其生 物学特性类似于 EMT。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 润,形成结节及包块。因此,其发生的部位同 EMT 可多种多 样。综合多篇文献,其发生部位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卵巢、结 肠、子宫浆膜、子宫旁组织、阴道黏膜、宫颈黏膜、输卵管、输尿 管、膀胱、尿道旁腺、阴道旁软组织、大网膜、后腹膜等[3~7]。总 结国内报道的 23 例病例及对比国外部分病例发现以下特点: ①发病年龄:位于27~54 岁,平均发病年龄40. 05 岁,中位数发 病年龄 43 岁[3~7],我们报道的该病例亦接近国内报道病例发 病年龄的平均数及中位数。而国外文献报道发病年龄位于 23~78 岁,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60%的病例出现在 50 岁以后, 平均发病年龄 52. 5 岁[8],其中国内与国外的差异可能与该研 究为会诊选择性病例有关,也可能与种族不同或绝经后运用激 素药物等有关。②病史及临床表现: 大多为体检发现,并表现 为盆腔肿物;大多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因此其中 4 例伴有痛 经,这 4 例中 1 例伴有月经增多, 1 例伴有月经紊乱[3]。发现 阴道内肿物的患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3]、性交后出 血[5]、阴道流液[6]。发生于乙状结肠的患者表现为便血伴肛 门刺痛[7]。可见其临床表现与其病灶发生部位密切相关,却无 明显特异性。Parker 等[8]报道的 24 例中 11 例患者接受了外 源性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 1 例同时患有卵巢卵泡膜 细胞瘤。并有 3 项研究总结 10% ~ 30%患者均服用过外源性 雌激素、 GnRH 或他莫昔芬类药物[9~11]。③发生部位: 其中 17 例为单发, 6 例为多发。1 例发生于乙状结肠[7]; 2 例发生于宫 颈及宫颈管内;4 例发生于阴道,多位于阴道后穹窿; 4 例发生 于子宫浆膜面; 盆腔内包括子宫直肠陷凹、直肠前壁、直肠后 壁、阔韧带等部位发生者有 5 例;发生部位最多的为卵巢,共计 10 例[3~6]。国外有文献报道发生于输尿管、膀胱等[12, 13] 。④大体形态:位于卵巢的病灶多为囊实性包块,且与周围组织有 粘连,大小约 2~15 cm,其中有 2 例囊肿内有游离性灰黄色息 肉样肿块[4],与我们报道的病例相同。而实性肿块大小约 1~9 cm,大体形态为灰白色、灰红色、灰黄色、灰褐色,息肉样,质 软,部分切面有细小的囊腔,呈蜂窝状[3~6]。其大体表现与 Parker 等[8]总结相符合。⑤治疗: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相应病灶 或行子宫/附件切除术,有 1 例病例过度治疗,行一侧盆腔淋巴 结切除[4]。⑥术中冰冻检查:其中 4 例有报道术中冰冻结果, 1 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相符[3], 3 例不符合,其中 1 例怀疑腺癌[3]。 ⑦术后病理检查总结如下:镜下见病变组织形态学与发生于子 宫腔的子宫内膜息肉相似,病变组织均由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 质成分构成,表面糜烂或覆盖单层柱状、立方或矮立方上皮。 绝经后患者,病变组织内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均呈萎缩性改 变。有 2 例伴有局灶呈交界性改变[3, 5 ] 。行免疫组化的病例中: 有1例伴有黏液上皮化生及局灶性交界性改变的病例中上皮 ER、 PR为阴性外[3],其余病例均为阳性。上皮内表达阳性的还有 CK7、 CK20、 CKpan、 vimentin 等,表达阴性的有 villin 和 CDX-2[3~7]。 间质内ER、 PR 表达均为阳性[3~7]。⑧预后:有随访的病例中,随 访时间3个月到1年不等,均存活,无复发[3~5]。 综上,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 EMT 中一种预后良好的 良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激素运用有关,虽然国内文献无 相关病史报道,但可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发现,其上皮及间质 均有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表现,也说明该病与激素有着密 切关系,能够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相关依据。但具体发病机制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该病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在临床上 多误诊为恶性肿瘤而造成患者精神上的负担以及过度治疗。 我们应联合影像学、病理学等多学科合作来减少误诊率以及过 度治疗。但目前尚缺乏影像学对该类疾病的总结研究。而临 床医生又不应过分依赖影像学资料,多结合病史、查体以及肿 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减少误诊,在某种程度减少患 者心理负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尤为重要,以避免过度治疗。 但也应考虑不排除恶性病变或交界性病变的可能性,以避免漏 诊。因该类疾病有部分伴有恶变、交界性改变、非典型增生以 及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为冰冻病理检查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而术中冰冻无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临床经验就成了避免漏 诊、误诊的关键。 在预后以及复发率方面,因目前有报道随访的病例随访时 间均较短,还需更多研究来判断该病的复发率是否与其他 EMT 相似。术后是否可同 EMT 一样运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类似物进行后续治疗还有待研究。由于激素可能是目前研究 总结的该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该类患者是否能运用短效口服避 孕药也还有待研究。临床医生应交代患者密切随访,适当调整 随访时间,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诊治方案。

发布于 18-10-26 19:02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