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卵巢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

方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主诉 病史

患者, 41 岁,因右腹部胀痛、腰痛 20+天,于 2017 年 7 月 3 日收入我院妇科。患者 5+年前体检发现子宫右后方约 2. 3 cm 占位,选择随访观察。入院前 20+天因自觉右腹部胀痛、腰痛 伴便秘及肛门坠胀感于外院就诊,超声检查提示宫体偏右侧附 件区有一大小约 14. 8 cm×9. 3 cm 欠规则无回声团,内见 2. 8 cm×2. 1 cm 稍强回声团附着于囊壁。随后患者于我院就诊,门 诊 2017 年 6 月 17 日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前壁下份肌壁间 查见直径 1. 2 cm 弱回声,周边探及血流信号,考虑子宫肌瘤; 子宫右后方查见 14. 8 cm×9. 1 cm×13. 2 cm 囊实性占位,囊内 可见细弱点状回声,内见分隔( 见图 1A) ,实性部分大小 3. 1 cm×2. 2 cm×3. 0 cm,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RI = 0. 51) ( 见图 1B) 。 

查体 辅查

并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其中糖类抗原 CA19-9 升高,为 117. 5 U/ml( 参考值< 30. 9 U/ml) ,糖类抗原 CA125 升高,为 136. 8 U/ml( 参考值<35 U/ml) 。后于 2017 年 6 月 20 日行盆 腹部 CT 示:子宫直肠陷凹见一分隔囊实性占位,以囊性成分 为主,形态不规则,大小约 12. 7 cm×11. 3 cm×8. 3 cm,肿块上 达腰 5 锥体下缘水平,向下占据子宫直肠陷凹,推挤子宫向左 向前移位,与子宫外壁、周围肠道分界欠清,增强扫描呈实性成 分及分隔强化,可见右侧“卵巢血管蒂”征; 左侧附件区未见明 显异常;膀胱、直肠壁未见增厚; 腹膜、大网膜及盆腹膜未见明 显增厚,未见明显结节影;腹盆腔未见明显积液;未见增大淋巴 结;盆壁脂线清晰,骨质未见破坏。患者于 2017 年 7 月 3 日入 院进一步诊治,查体: T 36. 7℃, P 70/min, R 20/min, BP 95/60 mmHg,体质量 43 kg,身高158 cm,体质量指数( BMI) 17. 22 kg/ m2。消瘦,余内科查体无特殊。妇科查体: 子宫右后方及右侧 附件区扪及一大小约 10 cm 囊肿,边界尚清楚,表面尚光滑,活 动度欠佳,无压痛;三合诊无特殊。患者既往身体良好,平素月 经规律,无痛经,末次月经 2017 年 6 月 26 日, G1P0。 

诊断 处理

入院考虑 诊断: ①盆腔肿物:卵巢恶性肿瘤? ②子宫肌瘤。 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拟行剖腹探查术+右侧 附件切除术,必要时扩大手术范围。遂于 2017 年 7 月 4 日于 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 右侧卵巢增大,约15 cm× 15 cm,与子宫右侧壁及右后壁、盆底、右侧盆侧壁粘连,且较致 密;右侧输卵管及左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因肿物推挤,呈 左前位;小肠袢与右侧盆侧壁粘连; 阔韧带、圆韧带、子宫骶骨 韧带、膀胱、直肠前壁、大网膜、阑尾、横膈等外观正常; 无盆腹 腔积液。0. 9%氯化钠液冲洗盆腹腔,并留腹腔冲洗液送细胞 学检查。纱垫保护腹部切口并排开盆腹腔其他组织,分离右侧 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除右侧附件。台下剖视右侧卵巢,内 见分隔状囊肿,最大约 12 cm,最小约 1 cm,内均含巧克力囊液,囊壁光滑;最大囊肿内见一游离的直径约 3 cm 实性团块, 类圆形,边界清楚,表明凹凸不平,剖面为灰黄色,质韧。切取 部分囊壁及实性团块术中送冰冻病理检查,余予10%甲醛固定 后送石蜡病理检查。切除右侧附件后见子宫右后壁、右侧盆腹 膜均见散在片状灰黄色腐朽样组织。遂切除该类组织及其附 着的盆腹膜及子宫浆膜层。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示:子宫内 膜异位症( EMT)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中情况,并交待术后病 理检查可能有更深层次病变可能,必要时需再次手术治疗。后 行关腹,术毕。术后诊断: 右侧卵巢宫内膜样囊肿,子宫肌瘤, 肠粘连,盆腔 EMT 分期( Ⅲ期中型) 。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石 蜡病理检查结果回示:灰白褐色囊壁样组织一块,体积9. 5 cm× 7. 5 cm×4. 5 cm,外壁光,内壁附少许咖啡色样物,壁厚 0. 1~ 0. 5 cm,诊断为( 右侧卵巢) 宫内膜囊肿伴息肉样子宫内膜异 位( 。出院后予亮丙瑞林治疗 3 个月。随访 4 月,无复 发。

随访 讨论

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 polypoid endometriosis) 属于 EMT 的一种特殊亚型,系良性病变。该病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复 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内有 7 篇文献报道共计 23 例病例;国外 仅约十余篇来自不同二级学科的文献报道相关病例。该病首 次被描述是在 1952 年,由 Benz 等[1]于乙状结肠上发现一肿 块,类似 EMT,暂称之为息肉样子宫内膜瘤。到了 1980 年, Mostoufizadeh 和Scully 才通过3 例临床病例首次正式提出这一 概念[2],该文报道的3 例病例中发现该病的年龄分别为 65、 47、 55 岁,发生部位分别为卵巢、阴道、宫颈及阴道前穹窿,预后均良 好。由此总结: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 EMT 组织中含有 类似子宫内膜息肉样的组织而命名,因为其息肉样实性组织类 似于恶性肿瘤,且该病的罕见性,容易造成误诊及过度治疗。 由于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系 EMT 的一种亚型,故其生 物学特性类似于 EMT。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 润,形成结节及包块。因此,其发生的部位同 EMT 可多种多 样。综合多篇文献,其发生部位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卵巢、结 肠、子宫浆膜、子宫旁组织、阴道黏膜、宫颈黏膜、输卵管、输尿 管、膀胱、尿道旁腺、阴道旁软组织、大网膜、后腹膜等[3~7]。总 结国内报道的 23 例病例及对比国外部分病例发现以下特点: ①发病年龄:位于27~54 岁,平均发病年龄40. 05 岁,中位数发 病年龄 43 岁[3~7],我们报道的该病例亦接近国内报道病例发 病年龄的平均数及中位数。而国外文献报道发病年龄位于 23~78 岁,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60%的病例出现在 50 岁以后, 平均发病年龄 52. 5 岁[8],其中国内与国外的差异可能与该研 究为会诊选择性病例有关,也可能与种族不同或绝经后运用激 素药物等有关。②病史及临床表现: 大多为体检发现,并表现 为盆腔肿物;大多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因此其中 4 例伴有痛 经,这 4 例中 1 例伴有月经增多, 1 例伴有月经紊乱[3]。发现 阴道内肿物的患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3]、性交后出 血[5]、阴道流液[6]。发生于乙状结肠的患者表现为便血伴肛 门刺痛[7]。可见其临床表现与其病灶发生部位密切相关,却无 明显特异性。Parker 等[8]报道的 24 例中 11 例患者接受了外 源性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 1 例同时患有卵巢卵泡膜 细胞瘤。并有 3 项研究总结 10% ~ 30%患者均服用过外源性 雌激素、 GnRH 或他莫昔芬类药物[9~11]。③发生部位: 其中 17 例为单发, 6 例为多发。1 例发生于乙状结肠[7]; 2 例发生于宫 颈及宫颈管内;4 例发生于阴道,多位于阴道后穹窿; 4 例发生 于子宫浆膜面; 盆腔内包括子宫直肠陷凹、直肠前壁、直肠后 壁、阔韧带等部位发生者有 5 例;发生部位最多的为卵巢,共计 10 例[3~6]。国外有文献报道发生于输尿管、膀胱等[12, 13] 。④大体形态:位于卵巢的病灶多为囊实性包块,且与周围组织有 粘连,大小约 2~15 cm,其中有 2 例囊肿内有游离性灰黄色息 肉样肿块[4],与我们报道的病例相同。而实性肿块大小约 1~9 cm,大体形态为灰白色、灰红色、灰黄色、灰褐色,息肉样,质 软,部分切面有细小的囊腔,呈蜂窝状[3~6]。其大体表现与 Parker 等[8]总结相符合。⑤治疗: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相应病灶 或行子宫/附件切除术,有 1 例病例过度治疗,行一侧盆腔淋巴 结切除[4]。⑥术中冰冻检查:其中 4 例有报道术中冰冻结果, 1 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相符[3], 3 例不符合,其中 1 例怀疑腺癌[3]。 ⑦术后病理检查总结如下:镜下见病变组织形态学与发生于子 宫腔的子宫内膜息肉相似,病变组织均由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 质成分构成,表面糜烂或覆盖单层柱状、立方或矮立方上皮。 绝经后患者,病变组织内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均呈萎缩性改 变。有 2 例伴有局灶呈交界性改变[3, 5 ] 。行免疫组化的病例中: 有1例伴有黏液上皮化生及局灶性交界性改变的病例中上皮 ER、 PR为阴性外[3],其余病例均为阳性。上皮内表达阳性的还有 CK7、 CK20、 CKpan、 vimentin 等,表达阴性的有 villin 和 CDX-2[3~7]。 间质内ER、 PR 表达均为阳性[3~7]。⑧预后:有随访的病例中,随 访时间3个月到1年不等,均存活,无复发[3~5]。 综上,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 EMT 中一种预后良好的 良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激素运用有关,虽然国内文献无 相关病史报道,但可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发现,其上皮及间质 均有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表现,也说明该病与激素有着密 切关系,能够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相关依据。但具体发病机制

发布于 18-08-01 16:55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