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19岁。1995年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5℃,伴腹胀,无腹痛。在其他医院检查血白细胞(WBC)3.3~4.1×109/L,血小板(106~129)×109/L,血红蛋白114~122g/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4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7U/L,白蛋白22g/L;血红细胞沉降率(ESR)8mm /1h,IV型胶原(-);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PCR(+)。腹部超声示:肝脾大,腹水。骨髓穿刺未见异常。腹水细菌培养及瘤细胞检查均(-)。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未见汇管区肝细胞浊肿,部分脂肪变性、灶性坏死及淋巴细胞等圆形细胞灶性浸润。
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下颌可见色素沉着。左颊部肿,肝肋下2指,脾肋下4指,质韧,边缘钝。右小腿膝关节以下非可凹性水肿,颜色发绀,皮温较对侧高;左前臂、右前臂尺侧及右手掌挠侧肿胀,无压痛(图1)。膑上10cm周径,右侧37cm,左侧36.5cm;膑下10cm周径,右侧39cm,左侧33cm。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94×109/L,血小板290×109/L, 血红蛋白87g/L; ALT33 →129U/L,AST126→339U/L,γ谷氨酰转移酶79→235U /L,碱性磷酸酶353→1121U/L,LDH1179→1668U/L,白蛋白31→21g/L, 总胆红素916→1031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12→5417μmol/L,肾功能正常。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后,肝功能检查为:LDH882→484U/L,总胆红素121.6→42.1μmol/L,DBIL57.5→17.1μmol/L。尿常规:蛋白0.3g/L;24h尿蛋白定量0.32g。凝血系统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4.3~16.8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24.7~52.2s。肌酸激酶1374U/L,肌酸激酶同功酶:MM98.7%,MB1.3%,BB0%。乙肝5项检查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均(-), HCV-Ab(+),HCV-RNA定量<80拷贝/ml。IV胶原:680 μg/L(<140) 。C反应蛋白(-);免疫电泳:未见单克隆蛋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间接免疫荧光法+核周型1∶320,抗蛋白酶23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狼疮抗凝物、免疫球蛋白、ESR、自身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抗心磷脂抗体- 。
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早期,腹水感染”,给予抗炎、保肝治疗后体温正常、腹胀消失。2004年出现下颌肿,紫红色,质硬,经B超检查后诊断为“血管瘤”,给予局部注入药物后下颌变软,肿物消失,仅留色素沉着。2004年1月出现左手背肿,无压痛,持续至今。
该例为青年女性,10年前出现发热、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水,对症治疗后好转,近2年出现以四肢为主要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的肿胀,且无明显自然好转的趋势,并逐渐出现发热、血两系下降、肝脾肿大、肝功能的恶化、肌肉的受累,P-ANCA阳性,尿蛋白阳性。 故应考虑以下疾病: (1)结节性脂膜炎。临床上以皮下结节为特征,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1~4cm,亦可大至10cm以上。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群出现,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股部与小腿,亦可累及臂部,偶见于躯干和面部。结节反复发作,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约半数以上的皮肤型患者伴有发热。系统型者有内脏受累。各种脏器均可受累。消化系统受累较为常见,出现肝损害时可表现为肝肿大、脂肪肝、黄疸与肝功能异常。骨髓受累,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本例临床表现与上述症状相似,但此患者的皮下结节不消退,局部无皮肤凹陷等症状不支持该病。 (2)ANCA相关性血管炎:本患者P-ANCA阳性,有多系统受累,故应考虑有无韦格纳肉芽肿或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可能。韦格纳肉芽肿多数患者有皮肤黏膜损伤,表现为下肢可触及的紫癜、多形红斑、斑疹、瘀点(斑) 、丘疹、皮下结节、坏死性溃疡形成以及浅表皮肤糜烂等。但本患者无明显上呼吸道、肺的症状,且皮疹也不像典型的韦格纳肉芽肿,故韦格纳肉芽肿可能性不大;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一般发病年龄偏大,肾脏受累也较本患者偏重,临床表现亦不符合。 (3)遗传性疾病:患者8岁起病,病程长,多系统受累,故应除外遗传性疾病的可能,但糖原沉积病等遗传性疾病均不符合。 (4)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皮下脂膜样T细胞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有可能,但确诊需依据病理学检查。 虽然该患者在其他医院已进行了肝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但无特异性改变,且解释不了日趋严重的病情,所以对该例患者我们再次进行了皮肤组织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尽管伤口有不愈合的危险),但是,这为最终明确诊断奠定基础。这说明了病理检查的重要性,对诊断不清的患者应尽可能地寻找病理学的证据。该例患者曾行2次肝脏穿刺活检和1次肌肉穿刺活检,说明以前接诊的医师也认识到病理学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未注意到以下几点:(1)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一般不侵犯肝脏和淋巴结;(2)穿刺的标本量较少,诊断正确的概率较活检小;(3)本患者最主要的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皮下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