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8岁,因“左侧颌下无痛渐长性肿块1年”入院。患者1年前发现左颌下一“蚕豆”大小肿块,逐渐增大。检查:双侧颌下隆起,触诊左侧耳后可及一直径约1.0 cm肿大淋巴结,右侧耳后可及两枚直径约1.0 cm肿大淋巴结,均质地韧,界限清楚,无活动,无触压痛;双侧颌下各可及肿块3枚,左右两侧最大直径分别约3.0 cm和2.5 cm,界限清楚,活动度尚可,无触压痛;双侧颈部各可及肿大淋巴结1枚,直径约1.5 cm,活动度尚可,无触压痛。
颌颈部彩超见:双侧颈部、颈背侧及颌下、颏下可探及较多类圆形低回声区,较大者位于颏下偏左侧,大小约2.6 cm×2.1 cm×1.3 cm,界限清楚,形态不规则,皮髓质结构异常,淋巴门结构偏离。初步诊断:双侧颌下肿块。局麻下行“左侧颌下肿块切取活检术”。
病理诊断结果:“左颌下”淋巴结淋巴组织高度增生(图1),以滤泡间区浆细胞增生为主,伴小血管增生,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倾向为浆细胞型Castleman病(系统性)。免疫组化标记:CD138(2+),CD79a(2+),CD20(2+),CD3(2+),CD5(2+),CD21/35(灶性网状+),CD10(灶性+),κ(2+),λ(1+),IgG(1+),S-100(-),Ki-67(2+)。
Casetleman病属病因未明的的反应性淋巴结病变,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性(LCD)与多中心性(MCD)。C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起源于机体免疫调节缺陷,导致淋巴结中B细胞及浆细胞的过度增生所致;还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如HIV感染、POEMS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比例接近,病程长短不一,可见于全身各部位,常发生于纵膈(40%)。 LCD患者可选择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MCD患者则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需行全身治疗,预后不佳。不能耐受手术活检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患者,PET-CT是诊断CD的有效手段。MCD与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颌颈部彩超、上腹部及纵膈CT等方面相似,若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表现为颌颈部淋巴结肿大者都需行活检以明确诊断。目前尚无治疗CD的标准方案,可选择激素、化学治疗或抗CD-20单抗等多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