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4岁,因“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低热11年,活动后气短4个月”于2010年9月28日人院。患者于1999年6月无意中发现双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局部无红肿热痛,伴低热,体温37.2-37.4℃,午后明显,当地医院查ESR为130 mm/l h,γ球蛋白增高。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给予泼尼松(20 mg,2次/d)治疗3d后淋巴结有所缩小而停药。此后监测全身肿大的淋巴结无明显变化,但仍有低热,未进一步系统诊疗。 2010年5月患者出现活动后气短,登3层楼后症状更明显,伴轻咳,无咳痰,能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5.4×l09/L,血红蛋白65 g/L,血小板67×109/L;尿常规:潜血(++),蛋白(++);血生化:血总蛋白142.3 g/L,球蛋白126.6 g/L,白蛋白15.7 g/L,余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正常;ESR为140 mm/l h;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1: 320)。2010年9月13日胸部高分辨率CT( HRCT)示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间质纹理增多;多发小叶中心型小结节影,边界不清,多发囊泡影及多灶性磨玻璃影,右中叶实变(图1,2)。当地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治疗2010年9月28日来我院。 患者病程中有口干,无眼干、皮疹、骨痛、关节痛、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等,无鼻衄、血尿、便血等。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如常,大小便正常,10年来体重减轻5 kg。既往史、婚育史无特殊。个人史:曾长期密切接触患“肺结核”的姐姐,曾吸烟3年(4支/d),无饲养宠物史。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压,父亲患甲状腺功能减低,2位叔叔均患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检:体温37.5℃,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2次/ min,血压106/71 mm Hg(l mm Hg=0.133 kPa) ,Sp02为88%(自然状态下),慢性贫血面容,双颌下、双颈部、双腋窝、双侧腹股沟、右胭窝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最大2 cm,部分融合,可活动,与周围无粘连,无压痛。左下肺可闻及散在的吸气末爆裂音;心脏检查无特殊;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4横指,脾肋下6横指,质韧,无触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7×l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 49,血红蛋白62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7 fl,血小板110×l09/L;尿常规:尿蛋白1.0g/L,红细胞80个/ul,异型红细胞100%。24 h尿蛋白为4.2 g;便常规+潜血检查结果正常。血生化:总蛋白146 g/L,球蛋白132 g/L,白蛋白14 g/L,余肝肾功能正常。C反应蛋白为90.1 mg/L,ESR>140 mm/l h,补体正常,免疫球蛋白G( IgG)为133 g/L,免疫球蛋白A( IgA)为4.73 g/L,免疫球蛋白M(IgM)为3. 04 g/L,类风湿因子为29.7 U/ml,狼疮抗凝物(LA)为67.9 s,ANA阳性(1: 320),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ANC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EN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B:糖蛋白l均阴性。肿瘤标志物:糖抗原242( CA242)、糖抗原199( CA199)、糖抗原724( CA724)、糖抗原153( CA15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癌胚抗原(CEA)及甲胎蛋白( AFP)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及各项抗体均阴性。凝血酶原时间( PT)为18.3 s(正常参考值:10.4-12.6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为47.9 s(正常参考值:22.7-31.8 s);1:1血浆纠正后PT为13.6 s,APTT为33.9 s。血清铁为210 ug/L(正常参考值:700-1500ug/L),铁蛋白为163 ug/L(正常参考值:14-336 ug/L),总铁结合力为1.67 mg/L(正常参考值:2. 00-4.00 mg/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13%(正常参考值:250/0—35%)。蛋白电泳可见γ球蛋白66. 2%(正常参考值:9. 1%-24. 0%);免疫电泳未见单克隆蛋白,血轻链KAP为93.10 g/L(正常参考值:5. 98-13. 29 g/L),轻链LAM为40. 50 g/L(正常参考值:2. 98-6.65 g/L);尿轻链为KAP 0. 84 g/L(正常参考值:0-0.05 g/L),尿轻链LAM为0. 68 g/L(正常参考值:O-0.05 g/L);骨髓涂片表现为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甲状腺功能正常。自然状态下动脉血气分析:pH值为7.426,PaCO2 31.5 mm Hg,Pa02 62.8 mm Hg,HC03-为20.3 mmol/L。肺功能:FEV1为76. 3%,肺总量百分比为79. 1%,DLCO为64.6%。甲状腺B超检查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可见双肾弥漫性病变,左肾多发囊肿。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轻度肺动脉高压(60 mm Hg),右心增大,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胸部HRCT(2010年10月20日)较入院前无明显变化。眼科会诊:双眼干眼症。口腔科会诊:不支持ss。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间断输红细胞600 ml,血浆1000 ml;复查凝血功能:PT为16.9 s,APTT为43.7 s。因凝血功能障碍,未行支气管镜检查。
患者为青年男性,隐匿起病,渐进性加重。因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间断低热11年,活动后气短4个月人院。临床表现为长期午后低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近期出现活动后气短;病程中有口干,无眼干,无明显咳嗽、咯血、胸痛、全身骨痛、消瘦。病初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提示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目前存在多系统病变,尤其以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受累明显。血液系统表现为全身深浅淋巴结肿大;低白细胞血症及逐渐加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严重高球蛋白血症,多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升高,严重低蛋白血症;PT、APTT明显延长;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呼吸系统表现为低氧血症,弥散功能障碍;双肺弥漫性病变,类似淋巴细胞型间质性肺炎( LIP)样表现。泌尿系统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B超提示为双肾弥漫性病变。诊断的切入点在于病变为双肺弥漫性病变,类似LIP样表现,如CT上LIP样的特征性改变主要有支气管血管束的增粗;小叶中心的小结节影,片状的磨玻璃样影,多发囊泡影。特发性的LIP很少见,病理提示LIP,需要警惕继发因素,包括免疫性疾病、感染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方面,尤其病毒感染,多见于EB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低度恶性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和淋巴瘤等疾病,在肺内均可以表现为典型的LIP样表现;有个案报道骨髓移植后、结核和军团菌感染以及浆细胞增生性疾病也会有类似的肺内表现。并且,大多数LIP患者可出现多克隆球蛋白升高,具体机制不详。该患者的诊断考虑:(1)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肺内LIP样表现。但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内含有大量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似乎不能单用EB病毒感染来解释。(2)结缔组织疾病: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可以有LIP样肺内表现、严重高球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等表现,也常伴发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淋巴增生性疾病。但根据目前自身抗体、口腔和眼科检查的结果诊断干燥综合征证据不足。(3)淋巴增生性疾病:鉴于该患者已有10年的病程,主要考虑低度恶性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比如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霍奇金淋巴瘤( HD)等,但HD若有10年病程,局部淋巴结无明显进展可能性不大;MALT淋巴瘤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并不多见。至于CD,尤其是多中心型的CD,一般以中老年为主,10年病程似乎偏长。浆细胞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从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均与本患者不符合。 患者活检所取淋巴结被膜完整,表面光滑,切面呈灰粉色,实性、质韧。镜下可见淋巴结基本结构存在,包膜完整,大量淋巴滤泡,套区细胞轻度增生,周边见散在及片状浆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稍肿胀,血管壁玻璃样变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CD,(+),CD20(+);CD21(滤泡+);CD3,、CD38、CD138、PC阳性(++),图3-6。病理诊断为CD(浆细胞型)。CD又称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瘤样错构瘤、良性巨大淋巴瘤,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其中透明血管型占90%,表现为淋巴滤泡萎缩,生发中心很小,血管壁玻璃样变性明显,套区明显;浆细胞型占10%,滤泡反应性增生,滤泡很大,而血管壁玻璃样变性不明显。病理上,透明血管型CD需要与弓形虫病淋巴结病、耗竭的HIV患者的淋巴结炎、滤泡型淋巴瘤、胸腺瘤鉴别。浆细胞型CD易误诊为未治疗的RA的淋巴结炎、淋巴浆细胞型的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浆细胞瘤、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CD易合并肿瘤,包括滤泡树突细胞肉瘤、m管源性肿瘤、恶性淋巴瘤。 诊断Castleman病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