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脑内脱髓鞘假瘤

梅医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脱髓鞘性白质脑病

主诉 病史

【一般资料】 女,43岁 【主诉】 主诉为头痛反复发作2年余,突发肢体抽搐2h。 【现病史】 患者于2013年9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为间歇性钝痛,以右额为著,无规律性,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抽搐,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未行治疗,2015年11月12日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再次行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占位。 【既往史】 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入院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颅脑MRI及MRI强化检查呈长T1、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 

诊断 处理

【初步诊断】 颅内占位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 【治疗】 于2015年11月15日在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图1C)显示:左额叶脱髓鞘性假瘤;免疫组化(图1D):CD68+、CD45+、NF-、Ki-7+20%。术后防治感染、预防癫痫、给予少量激素等治疗,顺利出院,出院时较术前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

随访 讨论

脱髓鞘假瘤由Vander首次报道,之后国外文献也有报道。由于脱髓鞘假瘤是独立于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症之外的一类中间型脱髓鞘病变,由于其头颅CT、MRI扫描显示为脑实质孤立性或多发性占位,临床经常将其诊断为脑胶质瘤、转移瘤、淋巴瘤等。到目前为止,脱髓鞘假瘤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此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病灶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证实是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经激素治疗有效,因此,有研究认为,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诱发的变态反应相关。脱髓鞘假瘤常发部位为脑白质,但有时也可同时累及脑深部的核团,由于累及部位的不同从而出现其临床表现也多变,可表现为癫痫、头痛、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脱髓鞘假瘤是炎性脱髓鞘病变,不同时期其病理改变也不同,从而导致影像学表现也不完全一致,多数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皮层下单发或多发的圆形、类圆形病灶,病变占位效应明显,但占位效应与病变的体积却不成比例,常出现占位体积较大但占位效应却不明显,MRI表现为均匀长T1、T2信号,病灶周围多有占位效应、水肿。如合并出血可有长T2、短T1混杂信号;如果有脑组织坏死、液化可呈现不均匀长T1、T2信号,在病变的急性期,由于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严重,从而明显脑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多表现为弥漫性强化,在DWI呈明显的亮信号。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如果病灶周围出现新病灶、中心坏死,则可出现环形强化,最典型的增强MRI后出现呈“开环”征象,而此时DWI信号亮度却明显变低,影像学这一变化特点在颅内肿瘤、炎症等较少出现,可作为鉴别诊断要点。马林等报告典型的脱髓鞘假瘤增强MRI有垂直于侧脑室长轴的倾向。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逐步趋于稳定,肥胖型星形、炎性细胞逐渐减少,而纤维型星形细胞却明显增生,此时影像学很容易误诊为星形细胞瘤。文献资料显示,大多数病例(包括本组2例)术前均误诊为脑肿瘤,而大多病例术前诊断为胶质瘤或转移瘤,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

发布于 18-04-26 09:56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