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男性,三十三岁,因车祸伤致左膝肿胀疼痛四小时入院。既往体健 损伤机制 屈曲外翻型
查体:左膝肿胀,畸形,皮下淤血,压痛明显,
可及骨擦音骨擦感,活动障碍,左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左足活动感觉良好
入院牵引,肿胀消退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取前外侧入路
患者进一步康复中 这种骨折可选择后侧入路,后侧放置支撑钢板。但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其术中需俯卧位或漂浮体位,不便于操作;手术切口深、视野小、不能广泛延伸;术中关节面暴露有限、缺乏复位参照标准;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术中易损伤神经血管,并且在术后拆除内固定时有更高的神经血管损伤概率,可造成取出困难。 另外,膝关节后外侧角复合体是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后外侧手术入路常常须广泛剥离软组织,不可避免地对这一复合体进行剥离却难以有效修复,可导致医源性损伤。并且,后外侧无专用下肢解剖钢板,通常用短小的上肢钢板进行固定,其强度有限,术中塑形难等 而传统外侧暴露,由于受到腓骨头的阻挡,使得后外侧关节面的暴露、复位及钢板的放置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目的 如将外侧钢板放置位置后移,同时应用具有角稳定效应的锁定钢板,可实现对压力侧(外侧及后侧)骨折的支撑作用。而正常人的解剖上胫骨平台的高度比腓骨头高,当使用近端相对较窄的锁定钢板,可以安置在腓骨头上方,即可实现对后侧柱的良好固定。 综合上述考量,本例病例选择改良外侧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