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儿童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一例

张医师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持久性隆起红斑 结节性红斑

主诉 病史

病例来源于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患儿, 女, 6 岁。 主因躯干、 四肢散在对称分布的灰褐色及灰红色斑 1 年余, 于 2013 年 10 月 10 日就诊。 1 年余前, 患儿双侧腘窝处皮肤自发出现对称分布灰红色斑, 呈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未治疗,逐渐变为灰褐色斑, 皮损逐渐增多, 扩展至双侧四肢、躯干及足背部。 遂后灰褐色斑片颜色逐渐变浅, 未完全消退, 无疼痛、 瘙痒等明显的自觉症状。 曾就诊于当地医院, 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 他克莫司软膏、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 病情短暂缓解, 停药后皮损反复,范围扩大。 2013 年 9 月就诊于当地省人民医院,臀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 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单一核细胞浸润, 未明确诊断。 既往无结核病、 药物过敏史及长期用药史, 家族中亦无类似疾病。 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查体 辅查

躯干、 四肢、 臀部及足背部皮肤散在对称分布的灰褐色、 灰红色斑及少量淡灰褐色斑, 表面平坦光滑,部分皮损融合成片, 灰红色斑片边缘可见少许细薄鳞屑。 新旧皮损共存, 旧皮损颜色变淡, 但有色素沉着;新发皮损表面粗糙, 边缘呈堤状、 红色微隆起( 图 1)。头面部、 颈部及手部未见皮损。 组织病理检查 右下肢灰红色皮损处组织病理检查示: 表皮角化过度, 基底层细胞灶状液化变性, 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加, 真皮浅层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图 2)

诊断 处理

结合临床诊断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治疗 本例患儿给予维生素 C 0.4 g 每日 2 次口服,他克莫司软膏和维生素 E 乳膏每日 1 次、 尿素乳膏每日 2 次外用。 治疗 4 个月后, 原有皮损颜色变淡,未见新发皮损, 目前仍在随访中。 

随访 讨论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erythema dyschromicum perstans, EDP) 亦名灰皮病( ashy dermatosis), 是一种少见的缓慢进展的斑状色素异常性皮肤病。 1957 年Ramirez 首先报道此病, 1961 年才正式称为 EDP。 据报道, 本病以青壮年成人多见, 儿童患病少。 有人认为本病多与日晒、 昆虫叮咬有关, 但本例患儿为 6 岁儿童, 头面部、 颈部等曝光部位并未出现皮损。 也有作者认为本病与色素性扁平苔藓为同一或相关疾病,但尚存有争议, 后者表现为曝光部位及屈侧皮肤为主的不同程度瘙痒的暗褐色斑疹, 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皮损可周期性加重和缓解; 而 EDP 多见于 30 岁以内女性, 皮损常对称,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 少数发生于面部及颈部。 发生于儿童的 EDP 不同于成年患者, 多数患儿在 1 ~ 3 年间皮损会明显缓解或消退。 本病在活动期, 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明显,并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 而在非活动期, 可无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同时真皮内单一核细胞浸润减少。本例特点为儿童发病, 皮损对称分布于躯干、 四肢等非暴露部位, 组织病理上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明显, 符合 EDP 的诊断。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有报道认为维生素 C、 转移因子、 氨苯砜及氯苯吩嗪对本病有一定疗效, 临床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发布于 17-08-13 19:47

30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