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2岁,14kg。因阵发性腹痛2 d,伴呕吐咖啡样物入院。患儿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以脐周明显,后出现呕吐,呕吐物起初为胃内容物,后为咖啡样黏液,于当地医院就诊2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1.96×109/L,中性粒细胞83.9%,血红蛋白117g/L,红细胞压积34.10%,诊断为肠套叠,未予治疗,患儿症状无好转,腹痛转为持续性,大便1次,颜色为黑绿色。门诊B超提示低位小肠梗阻,梗阻点位于脐右侧。立位腹平片提示局限性肠於涨。
查体:精神差,口唇苍白,腹稍胀,全腹肌紧张,可疑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极弱,1次/min。未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治疗,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大量血性渗液,约500 ml,回肠末端肠管呈黑紫色,于距回盲部约80 cm处有一梅克尔憩室,憩室已呈黑紫色,无血运。探查见回肠末端系膜有一裂孔,约90 cm末端回肠疝入系膜裂孔,已坏死;松解系膜裂孔,切除末端回肠约90 cm,保留距回盲部约3 cm回肠,行回肠端端双层吻合,切除阑尾。
诊断:梅克尔憩室并肠梗阻 治疗:探查近端小肠,系膜有部分血栓形成,用温生理盐水浸润后,有所恢复。术中血压较低,予扩容及碱性溶液输入,有所好转,手术顺利。术后予禁食,胃肠减压,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甲硝唑抗感染,酚磺乙胺及氨苯甲酸止血,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静脉输入1 U红细胞悬液及100 ml血浆,予白蛋白14 g支持治疗5 d,去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5 d。患儿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10天出院,随访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特殊不适。
梅克尔憩室可无症状,仅4%~6%的患儿出现症状,正常人群发生率约2%,男∶女约2∶1,50%发生在2岁以内,常伴其他畸形。梅克尔憩室常以其并发症就诊,如便血、肠穿孔、肠梗阻、梅克尔憩室炎或穿孔,卵黄管退化不全后形成索带,肠管绕索带环绕可形成绞窄性肠梗阻,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肠坏死、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梅克尔憩室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重复畸形等。肠系膜裂孔疝临床并不少见,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疝入肠管绞窄后易坏死,可导致患儿休克死亡。然而,梅克尔憩室疝入肠系膜裂孔形成肠梗阻极为少见,且较难在术前确诊。该患儿术前腹立位片示肠淤涨,B超检查提示低位小肠梗阻,梗阻点位于脐右侧,首先考虑为麦克尔憩室,B超可以清楚显示梅克尔憩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做出有效判断,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及保证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肠系膜裂孔疝术前确诊困难,B超诊断阳性率较麦克尔憩室低,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腹膜炎。 本例患儿梅克尔憩室与肠系膜裂孔疝同时存在,给术前确诊带来了困扰。因梅克尔憩室本身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而患儿术前B超探及梅克尔憩室,结合患儿症状体征,考虑梅克尔憩室并肠梗阻诊断成立,未进一步行腹腔穿刺等检查,术中探查发现肠系膜裂孔存在。据术中所见,患儿肠系膜裂孔形成应为先天性,因梅克尔憩室肠管浆膜无瘢痕组织,亦未见明显粘连,故排除肠系膜因局部炎症刺激、粘连,局部组织脆弱形成局部裂孔的可能。 因此,当患儿怀疑梅克尔憩室并发肠梗阻等并发症时,不能完全相信B超等辅助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进一步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为了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必要时可行腹腔穿刺协助诊断。当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或病情危重时,为减少肠绞窄、肠坏死的发生,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手术,解除梗阻,以利于患儿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