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9 岁,主因「间断胸痛、发热、咳嗽 1 个月, 气促 11 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 1 个月出现胸痛,吸气时明显,伴有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偶咳,痰少,当时就诊于急诊拍胸部正位片示:双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门不大,心影不大,双侧胸膜线略著明,左膈角略模糊;血常规:白细胞 17.25×109/L,血小板 289×109/L,中性 80.40%,CRP 42 mg/L,考虑「急性呼吸道感染」。 予拉氧头孢静点治疗 1 次,半天后患儿胸痛症状缓解,改头孢地尼分散片 100 mg 日三次口服,次日患儿出现发热,热峰 2~3 次,最高体温 38.5℃,仍有咳嗽,无痰,无胸痛、胸闷不适,继服头孢地尼,效果欠佳,每日仍有发热、咳嗽、不能平卧。 入院前 23 天,再次就诊于急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11.94×109/L,血小板 317×109/L,中性 8.37%,CRP 34 mg/L,考虑「急性呼吸道感染」,间断予静点拉氧头孢联合头孢地尼分散片抗感染治疗 6 天,期间有 2 天体温正常后有反复,发热情况同前,仍诉间断胸痛、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咳嗽症状加重,痰少。 入院前 17 天,再次就诊,查血常规示:CRP 95 mg/L,白细胞 18.58×109/L,血小板 2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2.4%,急诊予拉氧头孢静点联合头孢克肟口服治疗 6 天。入院前 11 天,患儿胸痛、胸闷症状无明显改善,咳嗽加重,无咳痰,伴有气促,活动后明显,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8.24×109/L,血小板 311×109/L,中性 68.8%,CRP 94 mg/L,间断予静点厄他培南治疗(10.15~10.17,10.20~10.25)。 入院前 9 天,查心脏彩超示: 右房室内径重度增大。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内径尚可, 左肺动脉起始处狭窄,内径约 9.5 mm~7.1 mm,远端显示不清。监测血常规示 CRP 波动于 34 至 160 mg/L 以上,白细胞 11.48~20.21×109/L,中性 75.6%~78.7%,凝血三项示:PT 14.5 秒、INR1.27、Fib 2.73 g/L、APTT 33.5 秒,生化大致正常。 入院前 6 天,患儿咳嗽症状加重,仍有发热,气促稍有好转,复查胸片左上肺可见条片状影,复查心脏彩超示右房室内径中到重度增大。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内径 10.3 mm~7.6 mm,走行迂曲,远端显示不清晰。加用磷酸肌酸钠、心肌肽静点。患儿气促症状减轻,咳嗽加重,痰少,仍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及不能平卧,无明显胸痛、心前区不适。 入院前 1 天,复查血常规示 CRP107 mg/L,白细胞 13.75×109/L,血小板 32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78.7%,淋巴细胞百分率 12.9%,血培养阴性,胸片示右下肺新发斑片影,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上肺病变较前略有吸收。今为进一步治疗急诊以「肺炎、胸腔积液、心脏增大原因待查」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状态良欠佳,病程中一直不能平卧,体力情况一般,食欲食量差,睡眠情况良好,二便正常。 家族史:其母于剖宫产后 1 周时因「急性肺栓塞」于朝阳医院住院治疗,患儿外公下肢静脉栓塞病史。
入院查体:体重 57 kg,血压 110/70 mmHg,RR23~32 次 / 分,P100 次 /min。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好。呼吸稍促,不能平卧。未见鼻扇及三凹征,口周无发青,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音低钝,心律齐,肺动脉听诊区闻及第二心音分裂,主动脉听诊区闻及 II/6 及收缩期杂音,背部肩胛间区脊柱左侧可闻及 II/6 及收缩期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活动自如,双侧对称,未见肿胀。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心脏彩超示 入院前 10 天: 右房室内径重度增大。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内径尚可, 左肺动脉起始处狭窄, 内径约 9.5 mm~7.1 mm,远端显示不清。 住院后 2 天:右房室内径中度增大。右室心腔中部向探及一较大中等偏强回声团块,并向右室流出道延续,大小约 56.0 mm×20.0 mm ,团块附着于右室壁游离壁及右室流出道前壁,宽基底,目前无明显运动,团块目前对右室及流出道内血流无明显阻挡。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径尚可,左肺动脉起始段内似可探及大小约 17.0 mm×11.0 mm 团块样回声,未探及左肺动脉内明确血流信号。 心包腔内可见极少量无回声区:右室前壁约 3.7 mm。主动脉弓降部未见明显异常。下腔静脉内径约 12.8 mm,可视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印象:右室心腔及左肺动脉占位性质待定(血栓?),左肺动脉血流显示欠佳,肺动脉高压(轻度),心包积液(极少)。 心脏 + 肺增强 CT:心尖向左侧,心房正位,心室右袢,房室连接一致,大血管连接一致。腔静脉回流至右房。肺静脉回流至左房。右房右室稍大,左房室不大,房室结构未见异常。房间隔、室间隔连续。右心室内可见一不规则斑块状充盈缺损,大小约 64.2×13.9×28.4 mm,边缘不光整,肺动脉主干稍粗,管径约 28.4 mm,同层面主动脉粗约为 21.4 mm,右肺动脉主干粗约为 19.1 mm,左肺动脉主干粗约为 20 mm。 左肺动脉主干全程及其分支(左上肺动脉及其分支为主)及右肺动脉主干远端及其分支(右下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主)可见广泛条柱状充盈缺损,几乎填充整个管腔,仅于管壁边缘可见少量造影剂影间断显示。右肺动脉主干内充盈缺损大小约 18.7×27.4 mm,左肺动脉主干内充盈缺损大小约 19.0×28.2 mm。升主动脉粗约为 22.0 mm,弓顶处粗约为 23.3 mm,降主动脉起始处粗约为 19.9 mm,中段粗约为 16.7 mm,穿隔处粗约为 14.2 mm。 两肺内可见多发片状及条状影,部分病灶呈楔形,靠近胸膜下分布,以右肺中叶、下叶及左肺上叶为著,增强后强化不均,部分病变未见强化。腔静脉后淋巴结增大,部分钙化。左肺门可见淋巴结钙化。大气道通畅、未见异常。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心包稍著。印象: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内多发充盈缺损,考虑肺动脉栓塞,右心室内充盈缺损,右房室稍大,肺动脉主干稍粗,两肺多发条片影,部分病变呈楔形——肺梗死,纵隔及左肺门淋巴结增大并钙化,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心包稍著。 血管超声: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均未见血栓。 血沉:30 mm/h。 TEG1:凝血因子 正常,纤维蛋白 高,血小板 高,纤溶 正常,R 5.5 min,K 1.2 min,Angle73.2deg,MA 74 mm,EPL 0.1%,LY30 0.1%,G 14.2d/sc,E 284.3d/sc,TMA 23.7 min,A 74.4 min,A30 74.2 mm,CL30 100%,CLT 4.2 min,TPI 113.7/sec,LTE 250 min,SP 5 min,CI 2.8。 凝血五项:PT 13.9(9.4s~12.5s),FIB3.78(2 g/L~4 g/L),APTT 36.4(25.1s~38.4s),D- 二聚体 2.94(0 mg/L~0.243 mg/L), ATIII105(83%~128%) 狼疮抗凝集物:1.08(≤ 1.2),正常。 同型半胱氨酸:8.85umol/L(3.2~14.4),正常。
初步诊断: (1) 肺动脉及右心室内占位性病变 (2) 重症肺炎、胸腔积液 入院后积极抗感染治疗重症肺炎。诊断「肺栓塞、右心室占位(血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 100u/kg·次,q12 h。治疗 2 周时,复查右心室占位略有缩小。换用华法林治疗。抗凝治疗 3 个月时,右心室血栓消失。
1、儿童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需要临床医生关注: (1)对于存在临床危险因素的儿童,包括外伤、手术、骨折、重症感染和入住 ICU 等,如果合并卧床制动等情况,血栓高危患者应该采取恰当预防措施; (2)对于存在以下临床情况的儿童,应该注意血栓栓塞的风险:①肾病综合征;②抗磷脂综合征;③有血栓性疾病家族史和家族性易栓症,如蛋白 C、蛋白 S 缺陷、抗凝血酶缺陷等;④恶性肿瘤;⑤先天性心脏病或肺血管结构异常等; (3)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儿童,如果出现:双侧下肢不对称性的肿胀;不能用原发感染解释的发热;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肺部阴影;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不明原因的 D- 二聚体升高;不明原因的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无法用原发病解释的肺动脉高压等表现,应该注意筛查血栓栓塞可能; (4)一旦明确诊断血栓栓塞性疾病(肺血栓栓塞症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即应该给予规范抗凝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新型抗凝药物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要对潜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关注并积极处理,如肾病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易栓症等; (5)关于右心血栓问题:急性肺栓塞患者右心血栓发生率为 4%~8%。包括三种类型:A 型,血栓薄而长,蠕虫状移动,与临床重症 PE 相关,心输出量低,肺动脉压高,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血凝块从外周静脉缓慢地转移至肺血管,此型早期死亡率较高。B 型,早期死亡率低,由静止的非特异性血栓组成,60% 的病例与 PE 无关。C 型,所占比例小,血栓是中间产物,其特点包括可移动、非蠕虫状、有阻塞右心房或心室血流的潜在风险。 CTPA 对诊断 A 型血栓敏感性为 100%,但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如无右心室扩张的患者出现不完全对比灌注时 CTPA 会诊断血栓栓塞。右心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尚存争议。目前的专家共识是,A 型血栓建议溶栓治疗,B 型血栓予以单独抗凝治疗;血栓通过卵圆孔者建议手术取栓,如果不可行,则推荐单独抗凝治疗,但潜在重症 PE 需要考虑溶栓;C 型血栓建议手术取栓,如果血栓非常大且与随时有右心房或心室流出道梗阻时,应尽快给予处理; (6)对于儿童肺栓塞,规范的抗凝治疗疗程结束后,在考虑停药之前应该进行全面评估,在病因去除之前不要轻易停药,一定要在呼吸科和血液病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7)对于儿童肺栓塞,在规范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复发或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机率很低,但应该定期评估和监测血栓复发和肺动脉高压的可能; (8)儿童肺栓塞的发生往往对整个家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儿童和父母的心理状态,需要兼顾其社会和家庭影响,需要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需要告知家属,儿童血栓栓塞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规范的治疗和随访、积极的参与和配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