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4岁,入院前3个月患 者在外院行左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开颅切除术,术后2个月出现头痛,并逐渐加重。
入院时体温36.7℃;脑脊液常规: 色淡黄,总细胞教435×106/L,白细胞数290×106/L;脑脊液生化检查:蛋白质1.67∥L,葡萄糖1.32 retool/L;连续3次脑脊液培养均回报“耐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茵(MRSA)”。药敏试验结果 显示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敏感。
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 22 d。患者体温未降反而升高,最高达39℃;再次查脑脊液常规:色淡黄,总细胞数800×106/L。白细胞数320×106/L;脑脊液生化检查:蛋白质1.26g/L。葡萄糖2.5 mol/L;脑脊液培养仍为MRSA。挟用替考拉宁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27 d,再次行脑脊液培养仍为MRSA。再次换用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30d,患者仍发热及头痛,复查脑脊液常规总细胞数及白细胞数仍严重升高。脑脊液培养仍为MRsA,遂换用利奈唑胺600mg静脉滴注,1次/12 h抗感染治疗。治疗17 d后患者体温完全正常,查脑脊液常规:色清亮,总细胞数120×106/L,白细胞数90×106/L;脑眷液生化检查:葡萄糖2.69 mol/L。乳酸脱氢酶20 U/L。蛋白质0.96 g/L。脑脊液多次培养无细茵生长。改为剁奈唑胺片荆600 mg;口服,1次/12h抗感染治疗,14 d后复查脑脊液常规、血生化完全正常,培养无细茵生长。患者血常规显示三系细胞减低,停药1周后完全恢复正常。随访12个月患者无特珠不适。
本例患者明确为MRSA所致的中枢感染后先行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长达79 d的全身抗感染洽疗无效,后换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31 d,临床症状、血常规及脑脊液完全恢复正常。其中静脉用药17 d,口服用药14d。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总体花费明显下降, 痊愈出院。但患者长疗程治疗结束时出现三系细胞减低,考虑骨髓抑制。利奈唑胺可以作为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本病例提示,利奈唑胺可以作为糖肽类药物治疗无效的MRSA颅内感染的选择用药。对于使用疗程可能超过28 d的患者,有出现骨髓抑制等药物相关副作用的风险,应密切监测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