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感应性精神病鉴别诊断一例

何医师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主诉 病史

患者,罗某,男,19岁,因胡言乱语、行为异常6a,总病程6a,于2012年2月22日首次由亲属与居委会工作人员送入院。患者近6a未读书,受其父母影响,存在被害妄想,自述公安系统及社会上的人想要得到他们家的一件古董,周围人都想害他们,通过水、食物、高科技的东西控制他们,经常有人骂他,说话颠三倒四。患者父母于2月20日在其小区门口拿着厨具不停敲打,骂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由亲属与警察、街道工作人员送至当地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其父亲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母亲被诊断为感应性精神病,均予以利培酮治疗。患者知道父母被送人医院后大喊大叫,由亲属及居委会领导将其送至我院住院治疗。 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史:独生子,未婚,无异性朋友,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幼年生长发育正常,适龄人学,学习成绩较差,初中时受父母影响未继续读书,后间断读至中专一年级后辕学在家,不与他人来往,一直待在家中玩游戏、看电视等,有时随父母外出购买生活用品。病前性格:温和,顺从,依赖性强。家族史:其大伯父精神异常,具体诊治情况不详,1996年死于肺结核,父亲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母亲被诊断为感应性精神病。

查体 辅查

入院各项检查结果 (1)体格检查:体温36.9℃,血压130/85mmHg,神志清,精神状态尚可;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min-1,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彭隆,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活动自如,病理征未引出。(2)辅助检查:血常规、梅毒血清学试验(RPR)、全胸片、经颅多普勒(TCD)、粪常规均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5次.min-1;尿常规:酮体++;血生化:总胆红素21umol.L-1,球蛋白20.7g.L-1,肌酸激酶295U.L-1;B超:肝脂肪浸润。3月2日复查肝肾功能、心肌酶、尿常规、心电图均正常。(3)精神检查:意识清晰,仪态整洁,定向力完整,接触交谈合作,注意力集中,兴奋,话多,幻听,自述一个人的时候能听到楼下的声音(患者家住11楼),能听见别人骂他,存在关系妄想、被害妄想、被控制感,情感反应不协调,意志要求减退,不安心住院,吵闹,认为自己无精神疾病,智能一般,无自知力。

诊断 处理

诊断与治疗 (1)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治疗方法。入院后予以利培酮口服液2ml.d-1,辅以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情绪较入院时稳定,进食、睡眠一般,服药合作,接触交谈合作,对入院时出现的症状全部予以否认。

随访 讨论

讨论:本病例的诊断主要在两方面存在分歧,一是精神分裂症,二是感应性精神病,讨论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本病例入院时经三级医师查房讨论,诊断倾向于精神分裂症,主要依据患者入院时的精神症状判定。患者存在幻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其父母有类似精神症状,但该患者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症状,有独立的妄想、幻觉,其妄想内容荒谬,泛化,且伴有幻听,情感反应呈不协调性兴奋,因此考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7d后,患者对入院时症状全部予以否认,自述当时不清醒,信口开河,部分事情都是听父亲讲述,始终坚持认为未罹患精神疾病,在病室内与他人能正常相处,情绪较入院时稳定,无吵闹现象。经进一步了解其父母病史及诊治情况并组织全院医师讨论,认为:患者自幼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少与亲朋来往,生活环境相对隔绝,对父母比较依赖,尤其对父亲很顺从,受父母影响患者6a来未读书;其父亲存在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母亲存在与其父亲同一妄想症状,诊断为“感应性精神病”。本病例大部分妄想内容也与其父母症状相同,出现的幻听为片段幻听,住院治疗后与家人处于隔离状态,症状随之缓解,符合感应性精神病的特点,故多数医师倾向于诊断为感应性精神病。 患者入院时的症状表现与感应性精神病不完全相符,经住院治疗后,患者症状表现又符合感应性精神病的特点,因此产生了诊断分歧。经咨询王祖承教授等多位精神科专家教授,他们认为目前可能为感应性精神病,但不能完全确诊,因为要考虑到患者的阳性家族史、存在幻听症状等因素,此类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明确诊断。感应性精神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为“二联性精神病”,且被感应者以女性居多,目前虽有文献报道此病也较多见于男性,被感应者也可出现幻听等不同于原发者的精神症状,但有直系血缘关系的患者不能排除其阳性家族史的遗传因素,故还有待在今后的随访研究过程中确诊。

发布于 17-02-10 12:14

23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