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者,男,66岁,无业。病前性格:内向,偏执。10年前出现疑心重,总认为别人做事针对他,感觉自己沿街买水果也总被城管驱逐、迫害。为躲避迫害,多次搬家,因担心亲戚与外人合伙整他,近10年未与任何亲属联系。3年前出现自语,情绪易激惹,无故发脾气,与邻居争吵。称政法委要害他,夺取他的家产,并派人跟踪他,周围邻居也都被他们收买了,合起来害他。并在他家的周围安装了数十台微波发射器,用“微波炸弹、微波雨”等打他及家人,控制他及家人。还派人在家中饭菜里下毒。4个月前病情加重,情绪易激惹,到处上访,称政法委书记要害家人及自己,并在家中搭帐篷,买回许多钢板,家人都待在帐篷里,这样可以减少微波的伤害。1d前出现情绪激惹,拿刀乱舞,被当地派出所强制送人我院。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 继发者1:患者妻子,女,55岁,无业。病前性格:内向,依赖性强。3年前开始认为公证处侵占自家房产,为夺回财产,与家人不停地上访,状告公证处及包庇公证处的公安局、政法委等机关单位,后这些单位遂对自己报复、追踪、迫害,并用微波枪、核元素打自己一家人。因此不敢在家居住,四处躲藏。住旅馆,租房屋住,并在家中搭帐篷、买钢板等设法隔离微波枪、核元素。称自己一家被微波枪打了之后,感下腹部、头发发热、发麻、背部不适等。楼上的邻居和亲戚合伙来害他们,因为亲戚劝他们不要上告了,故与亲戚和父母多年未来往。1d前,因感邻居要害她及家人,不停地敲邻居的门,拿刀乱舞,被警察送来医院。入院诊断感应性精神病。 继发者2:患者女儿,女,27岁,未婚,无业,大专文化。病前性格:固执,急躁。3年前与母亲发现家中有一处房产被父亲单方面出售后,感父亲被房贷公司欺骗,骗走家里的拆迁房,到处咨询律师认为当时交易不合法。母女俩到处向政府及警察局告状,均未立案。认为政府及公安局派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开始监视、跟踪、迫害自己一家。邻居都被政府收买了,轮班监视自己。2年前政府对自己的迫害越来越重,无论自己一家搬到哪里,政府都马上派人来害自己,有用汽车撞的,也有用消声枪暗杀的,在二楼安装微波枪整自己家人,在身上定了靶点,无论走到哪里加大功率都能控制自己,让自己得怪病。微波枪一天十几次至二十次向自己发信号,自己全身就像触电样,必须用手摸墙或其他物品过电才能活。自己还在租的房间里搭了帐篷,将锅盆砖等放在里面也无法抵挡射线。入院当天,感到二楼又开始用微波枪照自己全家,烤自己的脑浆,因不甘被迫害,拿刀敲邻居的门,被警察强制送入院。入院诊断:1.感应性精神病;2.精神分裂症待排。 治疗及转归:一家三口经隔离治疗1个月后,原发者妻子的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原发者及其女儿亦未再诉有微波枪打他们,但仍坚信政府在迫害他们。出院后,3人停止服药,原发者及女儿仍坚信被迫害,不停上访。原发者之妻在与女儿及丈夫的接触中病情复发,一家三口因拦截政府领导,多次闹事再次被强制送入住院。
讨论:此案例中原发者与继发者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彼此之间感情深厚,原发者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对继发者的思想体系有重要影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案例中原发者女儿大专文化,平素很有自己的主见,不太符合感应性精神病中继发者文化水平较低和个性属驯服依赖特点的说法。考虑到原发者女儿有一定的遗传素质,虽然是在父亲患病多年后出现与父亲相似的精神症状表现,但亦不能排除其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原发者之妻文化水平较低,生活在较封闭的家庭中,外界交往少,在生活中对丈夫和女儿较顺从,很依赖家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在丈夫和女儿的富于逻辑性妄想影响下出现与他们一样的精神症状。在隔离治疗后,原发者之妻的症状较快消失,病情缓解后对受迫害之事表示不确定。因此原发者之妻可以确诊为感应性精神病。 该病较容易与癔症集体发作混淆。癔症集体发作,又称流行性癔症,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基本相似的人群中,起初为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受到感应,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笔者査询了近20年的有关感应性精神病的报道,发现其中很多属于癔症集体发作的案例被误归入到感应性精神病。有很多报告例如在偏僻的农村或是在气功大师的带动下,很多人出现类似的精神症状,这都不是感应性精神病,而是癔症的集体发作。感应性精神病是一种罕见的由情感关系密切的两人或多人所共有的妄想性障碍,其中仅有一人患真正的精神病性障碍,另一人的妄想因感应而产生,并且当他们彼此分开后妄想往往就消失。诊断感应性精神病要满足下列条件:(1)感应者是真正的妄想性障碍患者。(2)被感应者发病后的症状是类似的妄想性障碍。(3)感应者与被感应者具有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夫妻等。(4)在时间或内容方面有证据表明被动者是通过与主动者的接触而感应妄想的。有的学者认为:通常感应者的才智要高于被感应者,感应者与被感应者必须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相处感情浓厚,而且妄想情节必须具有浓烈的逼真性,即在现实条件下也有发生的可能,所以推理必须是合乎逻辑的。正是这种逼真性才有可能使人产生感应现象。其实就病理心理和临床特征而言,感应性精神病与流行性癔症的差异极大。虽然癔症的集体发作通常也有原发者和继发者,但原发者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和具有权威性,也非感应者和被感应者之间存在深厚的感情基础,感应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妄想症状,癔症的集体发作,症状以宗教、迷信内容较多。癔症发作的症状内容多变,带有戏剧性,可以与原发者的症状表现不同。 感应性精神病的治疗原则是隔离治奸。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加深被感应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其自信心,以减少他们对感应者的心理依赖。本案例中,被感应者在出院后病情复发,由此可见,预防被感应者复发,加强原发者的治疗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