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0岁,因“头昏1周”于我院门诊就诊。
体格检查:心、肺、腹及神经系统均未见异常。既往患“前列腺增生症,双下肢静脉曲张”20 余年,现服用非那雄胺5mg,1次/日,坦索罗辛0.2 mg,1 次/日。 头颅CT 检查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6.06 ×109 /L,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NEU)65%,淋巴细胞比率(LYM)24%。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13U/L,谷草转氨酶22U/L,总胆红素12.5μmol/L,直接胆红素4.2 μmol/L,总蛋白73.6 g/L,白蛋白40.4 g/L,尿素氮10.4 mmol/L,肌酐119μmol/L。给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20 ml,1 次/日,入5%葡萄糖250 ml 静脉滴注,第7天静脉滴注时突发全身抖、心慌、胸闷。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105 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0/90mmHg,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发红、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5次/分,律齐,腹软,无压痛。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异丙嗪25 mg 肌肉注射,症状逐渐缓解。5小时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5℃,无其他感染症状,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给予赖安匹林0.75 mg 静脉推注,体温降至正常,患者无不适。急查血常规:WBC 13.10 ×109 /L,NEU95%,LYM20%。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4.33 mg/L。降钙素原(PCT)1.73ng/ml。考虑患者无其他感染症状和体征,未给予抗感染治疗。
3天后复查血常规:WBC 5.61 ×109 /L,NEU 60%,LYM25%;PCT 1.25ng/ml;hs-CRP 8.36 mg/L。随诊7 天未见异常。
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的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常见的输液反应有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 本例患者在第7天静脉滴注丹参川穹嗪时出现全身发抖、心慌、胸闷、发热,考虑过敏反应可能性不大,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为输液反应,可能为热原反应或热原样反应。但由于未送检的残余药液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及不溶性微粒等检查,无法明确导致输液反应的确切原因。 PCT 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低(<0.1 ng/ml)。近年来发现,全身性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 水平迅速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升高浓度不受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其升高幅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炎症早期阶段(24 小时内)PCT 已迅速增高。且其升高不受糖皮质激素的影响,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局部感染的患者,PCT 水平维持正常范围,或仅有轻度增加。此外,血浆中的PCT 非常稳定,在室温下放置24 小时其浓度约下降12%,4℃时仅下降6%。PCT 被特异性蛋白酶降解,在循环中半衰期为25 ~30 小时,肾功能异常患者PCT 清除半衰期无显著延长。这些特性使得PCT 可以用来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系统感染或局灶感染;判断治疗的有效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国外有学者综合分析了PCT、CRP 及WBC 等标记物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价值,认为PCT 是目前最有效的判断感染性发热的实验室指标。秦福丽等行PCT 指导社区获得性肺炎用药的Meta 分析后得出结论:通过降钙素原水平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使用时间,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PCT诊断细菌感染并不是完美无缺,亦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创伤、持续休克及多脏器功能不全时虽然无感染但可能升高,在成人Still 病时也会有假阳性结果。在感染的极早期、局部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可出现假阴性。该患者输液反应后出现,外周血WBC 和NEU、PCT、CRP 均升高,特别是PCT 升高持续3 天以上,但除发热外并无其他感染症状和体征,考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未给予抗感染治疗,其后随诊患者未见异常。可见每种生物标记物都不是完美的,判断感染存在与否,需医生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后作出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