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2岁,因“间断透析导管隧道入口上方皮肤切口处渗液1年余”入院。 入院前曾在当地诊所行局部切开并留置引流,1个月前曾在外院行导管周围超声提示“隧道处皮下异常回声(1.6 cm ×0.8 cm),脓肿可能”。诊断为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隧道炎,隧道渗液处予以庆大霉素湿敷,同时建立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并建议尽早拔除腹膜透析导管,患者拒绝拔管,出院后转入我院。既往有慢性肾衰竭及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多年。
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腹膜透析导管隧道入口上方皮肤切口处可见有约3 cm ×4 cm 包块,色暗红,触之质硬,表面可见一个大小约0.5 cm 红色水泡,质软,局部无明显渗液。左前臂内瘘杂音清晰。入院后辅助检查:白细胞5.34×109/L,红细胞3.49×1012/L,血红蛋白118.00 g/L,血小板84.00×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48.30%,嗜酸性粒细胞比率6.70%;血生化:血清白蛋白35.4 g/L,尿素17.53 mmol/L,肌酐1433.3μmol/L,葡萄糖4.61 mmol/L,尿酸368μmol/L,血钾4.00 mmol/L,血钙2.19 mmol/L,血磷2.44 mmol/L,血清铁9.55μmol/L,总胆固醇3.09 mmol/L,甘油三酯0.75 mmol/L,C 反应蛋白0.92 mg/L,甲状旁腺激素590.1 pg/ml,腹膜透析液常规正常。包块局部细胞学穿刺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入院后继续予以规律腹膜透析,继续予以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导管隧道上方皮肤包块处予以头皮针刺入,以生理盐水冲洗,抗生素连续泵入(庆大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等),可见泵入液经隧道出口处流出,辅助口服抗炎等治疗。期间隧道局部未见渗液,包块逐步缩小,复查超声提示腹壁下异常回声(1.18 cm ×0.62 cm),后患者要求出院,随访至今,患者腹膜透析顺利,局部无继续渗液。
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隧道炎为腹膜透析相关性并发症之一,常见表现为导管出口处脓性分泌物和(或)红肿,病原微生物培养可呈阳性或阴性,常见原因包括导管出口处方向未向下,皮下隧道太短、涤纶套外露、导管周围渗漏或血肿、导管牵拉、局部污染以及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处理首先行局部涂片及病原菌培养,培养结果回报前先行经验性治疗,包括局部加强出口护理,局部应用抗生素,予以口服抗生素。后可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方案。严重者可全身应用抗炎治疗,如经局部处理及全身用药2周,感染难以控制者,应考虑拔除导管或去除皮下袖套。 常见隧道感染为导管出口处,症状明显,本例为导管隧道入口上方切口处相对少见,其隧道感染表现为皮下隧道出口上方皮肤切口处渗液,无隧道方向因素及隧道过短、涤纶套未外露、无导管周围渗漏,感染原因可能与患者组织与导管材料相容性差,反应性增生形成局部包块,同时不排除局部慢性血肿所致,常规局部换药效果差,本例予以局部持续抗生素泵入,可有效保持局部药物浓度,另外患者导管隧道入口和出口贯通,治疗前宜排除腹腔感染,可行腹膜透析液常规等相关检查,治疗中冲洗液可从出口处流出,相当于引流作用,更加保证了局部用药效果。我们的经验是在行头皮针穿刺时,需避免穿刺透析导管,宜平行于皮面或平行于透析导管方向,切勿损伤透析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