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患者,男,40岁 主诉:因左下后牙床反复肿痛溢脓近2年就诊
2年前因相似病史曾做“牙神经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患者常服“消炎药”或挂静脉点滴未痊愈。口腔检查:34,36缺失,以35,37为基牙锤造复合固定桥修复,35金属冠颌面有破损、36根面膨隆(龈颊沟底未肿胀),颌面见充填物,叩痛(+),冷热诊(-)。X线片示:35根管内有不完整之显影充填物,根尖周低密度阴影呈袋状,达根1/3,边缘无骨白线包绕,余无殊。
诊断:35慢性根尖周炎;34、35、36、37不良修复体。 治疗:拆除34、35、36、37不良修复体,35去净冠部及根管内充填物,用质量分数3%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燥,樟脑酚溶液(CP)棉捻+碘仿粉根管内留置开放5d复诊,又暂封2次,根面肿胀有好转但未全消退,遂将根管冲洗干燥后封浸庆大霉素原液棉捻+甲硝唑粉,1周复诊。如此2次无明显好转,又将根管内暂封药换为米诺环素粉1周后,见根面一白色脓肿,戳破后流出白色黏稠脓液。考虑病程久不愈,遂将根管内暂封的棉捻放入血双相培养瓶内,作“细菌培养及鉴定+药敏”检测。报告结果:白色念珠菌;敏感度:嗌康唑中介,酮康唑、制霉菌素、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于是用质量浓度为1%碳酸氢钠液反复冲洗根管,干燥后封以浸碳酸氢钠液棉捻+制霉菌素粉1周,如此2次,根面肿胀消退,根管内无明显渗出物,用碧兰根充糊剂+牙胶尖作根管充填,冠部磷酸锌粘固粉垫底、充填。半年复诊:35充填物完整,无叩痛,X片示尖周低密度阴影基本消失.
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是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在半数入群的口腔中有念珠菌栖息。在正常状态下念珠菌很少引起疾病,如有慢性局部刺激、过多过度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头颈部放射治疗、口腔黏膜上皮发育不良、内分泌或免疫功能紊乱、恶性肿瘤、不良修复体、严重的吸烟习惯等造成机体易感染条件时,念珠菌可引致体表或系统的念珠菌病。该患者无基础疾病,其根管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是由于慢性局部刺激、过多过度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等。笔者认为在未明确根管微生物群谱的状况下,局部如何应用抗生素仍值得思索和探讨。 根管治疗中,在数次局部规范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疗效的情况下,尽早作根管内容物“细菌培养及鉴定+药敏”检测,对临床治疗有很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