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合理吗?

吴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结肠肿瘤 结肠肿物 升结肠肿瘤

主诉 病史

患者,女,74岁,因“发现结肠息肉1月”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1月前出现体重下降、大便次数增多,多于不洁饮食后出现,最多每天5-6次,大便开始成形,后为稀便,为咖啡色,无血便,无腹痛,无发热、恶心、呕吐,无乏力、夜间盗汗等不适,2016-10-24就诊于我院门诊,行结肠镜发现:乙状结肠:距肛门30cm一枚无蒂息肉0.6cm,咬除质软,距肛门20cm一枚无蒂质软息肉样隆起0.8cm。后病理显示:(乙结肠30cm):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乙结肠20cm):粘膜组织慢性炎。 为进一步行息肉摘除术入消化内科,行肠镜息肉摘除术时镜下可见:升结肠:肝区见隆起性肿块,占1/2周径,活检质脆;横结肠:见无蒂息肉3枚,直径0.3-0.4cm,咬除;降结肠:粘膜光滑;乙状结肠:见无蒂息肉1枚,直径0.4cm,咬除;直肠/肛门:粘膜光滑.诊疗:升结肠肿块ca可能;结肠多发息肉摘除术.术顺安返,术后普外科会诊意见:升结肠肿块(CA待排),转外科手术治疗。

查体 辅查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未见其余特殊查体发现。 辅查:血常规:白细胞 6.3 *10^9/L ,红细胞 3.71 X10^12/L ↓,血红蛋白 128 g/L ,中性细胞绝对值 4.2 X10^9/L 。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 2.59 ng/mL ,癌胚抗原(CEA) 0.56 ng/mL ,糖类抗原(CA125) 7.83 U/mL ,糖类抗原(CA199) 3.06 U/mL 。肝肾功能,凝血未见异常。 肠镜报告(影像号:16-9062)检查报告:升结肠肿块ca可能;结肠多发息肉摘除术。肠镜病理报告:横结肠、乙结肠、升结肠 (横结肠、乙结肠):管状腺瘤伴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升结肠):管状腺瘤伴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 腹部CT(影像号:3766675)报告:1.结肠多发小憩室;升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考虑肿瘤性病变、恶变待排,请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2.肝内见多发小病灶,囊肿可能大,建议必要时MR增强检查。3.胆囊少许慢性炎症可能大。4.双肾小囊肿、旋转不良。5.附见L1血管瘤。

诊断 处理

术前诊断:升结肠肿瘤(癌可能)。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因肿瘤较大,怀疑癌变可能,家属要求行肿瘤肠段切除,故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腹腔探查:腹腔内网膜广泛粘连于腹壁上,仔细分离粘连后见盆腔、肠系膜、肝脏、胃、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肿瘤位于升结肠肝曲,肿块大小约3cm,未侵犯浆膜外,因术前病理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标本及淋巴结送病理,病人安返。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  右半结肠 (右半结肠):冰冻所取组织为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小肠及结肠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最后诊断请等多取材后石蜡报告。 2016-11-10 病理检查报告:(右半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小肠、结肠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慢性阑尾炎;肿块旁淋巴结9枚呈反应性增生。大体检查:右半结肠切除标本:小肠长20cm,结肠长15cm;肿块位于升结肠,宽蒂隆起型,距结肠切缘8cm、距回盲瓣5cm,大小3*2.5*0.8cm;阑尾长7cm,直径0.6cm,表面充血。 术后诊断:升结肠腺瘤(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多发性结肠息肉(已摘除)。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升结肠腺瘤(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体中-重度异型增生)、多发性结肠息肉(已摘除)。 最近碰到好多例类似的患者,术前肠镜发现的较大肿瘤,病理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肠镜下又切除困难,故选择行肠段切除术,好在现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技术较成熟了,腔镜下肠段切除后创伤相对开腹手术小,患者较能接受,不知其他医院面对这种情况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存在过度治疗呢?欢迎各位发表宝贵意见!

发布于 16-11-26 22:43

5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