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是否是胆囊结石发展为胆囊癌??——手术病例分享!

吴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胆囊肿瘤 胆囊结石 胆囊肿物

主诉 病史

患者,女,74岁,因“发现胆囊结石6年,中上腹痛1周”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6年前体检右上腹胀痛,检查发现胆囊结石,无恶性呕吐,无寒颤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保守治疗后好转,未进一步治疗。1周前,再发中上腹阵痛,于外院检查发现胆囊占位,占位位于胆囊底部,大小:50mm×30mm。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查B超(2016.09.24):1.胆囊内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胆囊ca待排,建议进一步检查2.胆囊结石,胆囊炎 3.脂肪肝4.双肾轻度积水5.胰脾未见明显异常;CT(2016.09.24):1.胆囊病灶,恶性肿瘤(胆囊Ca)可能大,请结合临床。2.胆囊结石,胆囊炎。3.双肾轻度积水。现拟“胆囊癌”收治我科手术治疗,病程中精神可,胃纳可,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睡眠好。

查体 辅查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蠕动波,肠鸣音正常,无腹部血管杂音,右中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Murphy’s征阴性,振水音阳性,肝浊音界存在,无肝区叩击痛,双侧无肾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辅查:血常规:白细胞 5.4 *10^9/L ,红细胞 4.38 X10^12/L ,血红蛋白 137 g/L ,血小板 231 X10^9/L ,中性细胞百分比 64.1 % 。生化检验报告:血糖 6.13 mmol/L ↑。生化:总蛋白 56 g/L ↓,白蛋白 36 g/L ,白/球比例 1.8 ,谷丙转氨酶 73 U/L ↑,谷草转氨酶 30 U/L ,总胆红素 8.4 μmol/L ,直接胆红素 3.3 μmol/L ,总胆汁酸 4.0 μmol/L ,血清钾 3.1 mmol/L ↓,血清钠 138 mmol/L ,血清氯 94 mmol/L ↓。肿瘤指标正常。 腹部MRI报告检查报告:胆囊壁多发结节样明显增厚,呈T1W等低信号,T2W等高信号,胆囊内可见类圆形T2W低信号;左右肝总管及其肝内胆管、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或狭窄,其内未见明显低信号影。胰管走行管腔尚可,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及异常信号影。附见:双侧肾盂轻度扩张积水。1.胆囊新生物,考虑恶性肿瘤(胆囊癌)可能大,请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2.胆囊结石。3.附见:双侧肾盂轻度扩张积水。

诊断 处理

术前诊断:胆囊癌。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胆囊癌根治术,术中探查发现:肝脏(-),腹水(-),胆囊大小约10*4cm大小,张力高,体部触及约4*2cm大小肿块,未突破浆膜层,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及胰头后触及肿大淋巴结。解剖胆囊完整取出标本送病理,胆囊管残端妥善结扎。切下胆囊送冰冻。术中冰冻示胆囊癌变。分离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胃韧带,分离肝动脉至左中右肝动脉后并悬吊,游离胆总管至左右肝管入肝处并悬吊,剥离门静脉,完全骨骼化肝动脉、胆总管和门静脉,将肝十二指肠韧带结缔组织清除。将胆囊床完整从肝面下切除,电灼肝脏创面。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标本及淋巴结送病理,病人安返。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术后病理: 胆囊 (胆囊):乳头状腺癌,部分为低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全层,见神经侵犯。(胆囊管切缘):未见肿瘤。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7(+)、CK20(部分+)、Villin(+)、CEA(+)、Vimentin(-)、Syn(-)、CHG(-)、CD56(-)、Ki-67(60%+)、ERG(-)、D2-40(-)、S-100(-)。大体检查:胆囊大小7x4x1cm,胆囊体部见一菜花样肿物,大小5x5x2cm,切面灰白质脆。另见结石数枚,大者大小1x1x0.8cm。术后诊断:胆囊癌。 <img src="/src/med/page/post/img/uping-img.jpg" class="J_img-loading">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胆囊癌。 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本例患者有胆囊结石病史6年,最后发展成胆囊癌,可能癌变和结石有关,也有可能没有直接关系,目前临床缺乏相关证据,因为如果良性结石会癌变的话,手术指征就很宽了,不知大家有什么心得和建议,谢谢!  

发布于 16-10-24 23:23

6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