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寻常型天疱疮一例

陈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天疱疮 寻常型天疱疮

主诉 病史

患者,男,42岁,因“全身起丘疹、水疱半年,加重1月”入院。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面部右侧出现一绿豆大小的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初始未在意,皮损逐渐扩大,挠抓后出现破溃渗出,半年来皮损逐渐增多,瘙痒明显,水疱破溃后出现糜烂渗出,其上结痂。1月来皮损加重明显,在外院行病理检查考虑“疱疹样天疱疮”,住院给予抗炎(强的松、美满霉素及烟酰胺)等治疗,皮损有所好转,但仍有新疹出现,肺部CT肺部结节转入当地肺科医院确诊为“左上肺继发肺结核”,给予相关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目前仍不断有新起水疱,无发热、畏寒,无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关节疼痛等。 起病以来,精神食纳睡眠可,大小便可,体力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无特殊

查体 辅查

专科:头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大小不一糜烂面,其上可见厚薄不一棕褐色结痂,可见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小水疱,疱液清亮,疱壁松弛,尼氏征(-),口腔黏膜可见浅溃疡。 辅检:CRP稍高,局部细菌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

诊断 处理

诊断:寻常型天疱疮 治疗: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夫西地酸钠、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后改为头孢硫脒抗感染、胸腺五肽、白芍总苷调节免疫力,门冬氨酸钙抗过敏,氢化泼尼松60mg静滴,丙球5g静滴,营养支持补钾护胃补钙,局部复方黄柏液稀释后湿敷治疗7天后,局部皮损好转较慢,后改为甲强龙60mg静滴,皮损逐渐好转。

随访 讨论

天疱疮是一组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Ca2+依赖的细胞间粘连分子---钙粘蛋白抗体,因此在正常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我国传统上将天疱疮可分为四型:寻常型、增值型、落叶型和红斑型。寻常型天疱疮约占所有天疱疮的70%,50-70%患者有口腔黏膜损害,且常发生在皮损之前,也可能是本病的唯一表现。大疱可以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头面部、颈、胸背、腋下、腹股沟等处多见。早期水疱疱液黄色澄清,无红晕,以后浑浊含有血液。疱壁极易破裂,形成红色湿润糜烂面,引起血清渗出及出血,结黄褐色痂,很少有自愈倾向,不断向周围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状,尼氏征阳性。皮损消退后常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和粟丘疹,偶见色素脱失。寻常型天疱疮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基底上方的棘层细胞松解,产生裂隙、水疱,基底仅剩一层基底细胞;水疱腔隙中聚集松解的角质形成细胞,这些细胞较棘细胞大,基底细胞依然与基底膜相连,但周围失去接触,看起来像“一排墓碑”;还可见真皮乳头增生,表皮突下延,同时有角化过度和角珠形成。直接免疫荧光可见表皮细胞间有IgG和C3沉积。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天疱疮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一周后如果无效,剂量要增加原用量1/3-1/2,但要排除继发感染,开始减量可快些多些,以后要慢些少些。免疫抑制剂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降低糖皮质激素的控制量和维持量。局部治疗也比较重要。

发布于 16-08-23 22:13

28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