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患者男性,50岁,因“腹痛腹胀、未排气排便3天”于2016-03-11入院。10年前因外伤肠破裂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近2年来反复发作肠梗阻共5次,均住院保守治疗后缓解。 现病史: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伴恶心,无呕吐,未排气、排便,未在意。后腹痛、腹胀无缓解,遂来我院急诊科,行腹部立位片检查示:不全性小肠梗阻。急诊以“肠梗阻”收入科。自发病以来神清,精神一般,无发冷、发热,无咳嗽、咯痰,无胸闷、气短及呼吸困难,饮食、睡眠欠佳,无头痛、头晕,无口喝,未排气、排便,小便正常。
体检:T:36.3℃ P 88次/分 R:20 次/分 BP 106/79 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稍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腹正中见一左侧绕脐切口,长约15cm,无腹壁静脉怒张,腹式呼吸活动不受限,全腹压痛,以脐周为重,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未扪及包块,腹部叩诊呈鼓音,肝区无叩击痛,Murphy氏征阴性,无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肠鸣音稍活跃,未闻及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1.血常规:WBC 7.01x109 /L,HGB 131 g/L,N 73.2%; 2.生化:TBIL 8.5μmol/L,DBIL 3.0μmol/L,TP 65g/L,ALB 36.2g/L,ALT 30U/L,AST 21U/L 电解质正常。 3.腹部立位片示:不全性小肠梗阻。 4.CT检查提示:小肠梗阻。
诊断: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 治疗:入院后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制酸,营养支持,补液等治疗,效果欠佳,腹痛腹胀无缓解,仍未排气、排便。并且患者近2年来反复发作肠梗阻共5次,经与患者及家属协商,决定手术治疗。于2016-03-16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辅助肠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术中探查:腹腔无腹水,小肠与脐周切口处腹膜粘连,小肠间、小肠与系膜间广泛粘连。距回盲部约150cmc处一段回肠粘连成团块状,其上段小肠明显扩张,肠壁薄张力高,直径约6cm,下段小肠空虚无扩张。先以超声刀将与脐周切口处腹膜粘连之小肠从腹膜分离下来,再以超声刀分离小肠间、小肠与系膜间粘连。因粘连致密,粘连成团块状之回肠无法分离,遂决定行局部回肠切除、吻合术。腔镜下以超声刀离断预切除肠段肠系膜,游离回肠后退出镜头,向下纵行延长脐下戳孔至6cm,置入切口牵开器,将预切除之回肠提出体外,切除粘连成团之回肠,长约15cm,回肠两断端体外手工行端-端吻合后放回腹腔,缝合关闭切口,腔镜下缝合关闭系膜裂孔,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腹腔,于盆腔留置乳胶引流管一根,经左下腹戳孔引出腹壁并固定。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术后第5天进食流质饮食,第6天拔除引流管,术后1周出院。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两种,但两者实际上并不矛盾,保守治疗意在缓解临床症状,当治疗无效或梗阻反复发作时应当进行手术治疗,这时保守治疗也为实施手术提供了稳定的身体基础。传统开腹手术往往仅能解决短期问题,因为术中存在多个可引起新粘连的因素,如腹腔打开后外界微小异物、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等可能掉入腹腔内,肠管上分离松解后的创面等,均可能在手术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间接或直接导致粘连的再发。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患者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等优点,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优势明显。术中出血量少是腹腔镜手术的明显优势之一;腹腔镜手术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短、患者康复快。可部分替代传统开腹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及禁忌证,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术中谨慎操作,以保证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