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一例乳腺单纯型浸润性筛状癌病例

洪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肿瘤 筛状癌

主诉 病史

患者,女,38 岁,因“右乳肿块 6 个月”入院。患者于 6 个月前偶然发现右乳肿块,无疼痛及乳头溢液。患者已婚已育,育有二子,母乳喂养。无乳房外伤史,无口服避孕药史,无乳腺癌及其他肿瘤家族史。

查体 辅查

专科体格检查 :双乳发育正常,大小外形对称,无乳头内陷,挤压双侧乳头未有液体溢出。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 1.5 cm×1.0 cm 质硬肿块,边界清,无活动性,无压痛。肿块表面皮肤无回缩及“橘皮样”变。左乳未扪及肿块。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示 :血清癌胚抗原 (CEA) 为0.68( 参 考 值 ≤ 5.00)ng/ml,CA1 53 为 10.96( 参 考值 0.00 ~ 25.00)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 14.99( 参考值 0.00 ~ 16.30)ng/ml。乳腺彩超示 :右乳外上象限一 1.5 cm×1.1 cm 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呈毛刺状,CDFI 见较丰富血流,RI :0.73。双侧腋下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考虑为右乳实质性占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4C 类 ( 图1)。腹部超声检查示肝胆胰脾及双肾未见异常。胸片示两下肺纹理增粗。

诊断 处理

诊断:右乳实质性占位。于 2013 年 1 月 7 日于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示“乳腺浸润性癌”。遂改全麻下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组织病理检查 :镜下肿瘤全部由浸润性筛状结构组成,癌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巢团,癌巢中有明确的空隙,形成筛状结构,纤维化的间质将癌细胞巢分隔 ( 图 2)。可见特征性顶浆分泌样的细胞质小突起。肿瘤细胞较小,呈低度核异型,核分裂少见 ( 图 3)。免疫组化检验示 :ER(90%+),PR(90%+),HER-2(1+),HCK(+),E - c a d h e r i n ( + ) , S y n ( - ) , C g A ( - ) , P 6 3 ( - ) ,Calponin(-),CK5/6( 部 分 阴 性 ),Ki67(5%+), 见图 4。HER-2 基因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检测结果为阴性。乳癌根治标本病理 :( 右乳 ) 残腔内未见癌组织残留。乳头、皮肤及基底均未见癌累及。右腋窝淋巴结 (0/19) 未见癌转移。故术后病理诊断: ( 右侧 )乳腺单纯型浸润性筛状癌 (pT1N0M0,Ⅰ期 )。 TAC 方案为 :第 1 d 多西他赛 75 mg/m2+ 多柔比星 50 mg/m2+ 环磷酰胺 500 mg/m2,21 d 为 1 个周期,患者术后接受 4 个周期的高剂量 TAC 方案 ( 剂量为多西他赛 100 mg + 多柔比星 80 mg + 环磷酰胺600 mg) 化疗。化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最低仅为 1.3×109/L,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支持治疗使之逐渐恢复至正常。此外,第 2 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出现脱发,但化疗结束 2 个月后毛发重新生长。整个化疗过程未出现心脏毒副反应。化疗后接受口服他莫昔芬 (tamoxifen,20 mg/d,疗程 5 年 ) 内分泌治疗。

随访 讨论

术后随访 15 个月未发现胸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2012 版《WHO 乳 腺 肿 瘤 分 类 》 仍 将 乳 腺ICC 作为浸润性乳腺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单独列出,但《2013 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乳腺癌综合治疗指南》及国内《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13 版 )》摘要: 均未有针对该型乳癌的特殊治疗方案,故目前乳腺 ICC 治疗方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无区别,即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可行新辅助化疗后再予手术。 来自:1672-9188(2015)02-0120-04

发布于 16-01-30 00:49

15 个评论

发送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