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HIV感染相关的口腔念珠菌病2例

付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口腔念珠菌病 白斑

主诉 病史

病例1 患者男,51岁,以口内长白色絮状物2月余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患者2月前发现舌背、舌侧缘、上腭处有大量白色絮状物生长,伴异物感,否认其他不适症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服用“奥硝唑胶囊”1周,“制霉菌素片”2周,“西吡氯铵含片”2周,均未见好转。否认之前出现类似症状。否认吸烟史。20年前曾有献血史。10年前曾患梅毒,经治疗后未再复查。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等系统病史。否认乙肝、结核传染病史。否认家族史。 病例2 患者女,17岁,以口内有白膜4年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患者出生一个多月时因“肠扭转”需行手术治疗,术前输血。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常有感冒发烧症状。4年前出现口内白膜,伴有疼痛,使用小苏打漱口后好转,但仍反复发作,未予其他诊治。

查体 辅查

病例1 舌背、口底、舌腹、腭部、双颊黏膜可见大面积白色致密假膜,用力可以擦去,其下方黏膜充血发红(图1、2、3、4,按先后顺序)。双侧舌侧缘可见沿叶状乳头分布白色斑块,呈垂直皱褶状,不能擦去(图5、6)。口腔卫生状况欠佳,牙石(++),色素(++),软垢(+),牙龈略红肿。血常规:WBC:3.14*10^9/L,RBC:3.58*10^12/L,HGB:114g/L,PLT:122*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3*10^9/L,单核细胞:0.21*10^9/L。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菌落数>200cfu。HIV(+)。 病例2 腭、双颊黏膜均见大范围白色致密伪膜,不易拭去,舌苔白而厚腻(图7、8、9)。辅助检查真菌培养:白色念珠菌,菌落数>200cfu。HIV(+)。

诊断 处理

病例1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念珠菌口炎及毛状白斑。治疗:局部给予制霉菌素甘油涂擦,每日三次。同时建议专科医院就诊。 病例2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念珠菌口炎。治疗:局部给予4%碳酸氢钠溶液含漱,同时制霉菌素甘油涂擦,均每日三次;全身口服氟康唑胶囊,0.1g/次,每日一次,首次剂量加倍。同时建议专科医院就诊。

随访 讨论

病例1随访:经过局部治疗一周后复诊,可见腭部、双颊、口底、舌腹、舌背仅残留少量白色伪膜,较之前明显好转(图1、2、3,按先后顺序排列)。双侧舌缘沿叶状乳头分布白色斑块消退明显(图4、5)。 病例2随访:经过药物治疗一周后复诊,腭部、双颊黏膜仅可见少量白色伪膜,较之前明显好转(图6、7、8)。 讨论:口腔念珠菌病及毛状白斑是HIV感染常见的口腔表现,经常首诊于口腔科,在临床上遇到年轻人出现口内大面积口腔念珠菌感染,需要提高警惕,高度怀疑HIV感染,以避免遗漏与误诊。除此之外,Kaposi肉瘤、反复发作的带状疱疹、坏死性口炎,均可能为HIV感染的口腔表现。对于HIV感染所造成的口腔念珠菌病,可以进行局部及全身抗真菌治疗,局部治疗包括碳酸氢钠含漱、制霉菌素片含化等;全身抗真菌治疗可以结合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用药,如氟康唑等。与此同时,还应当告知患者专科医院就诊,接受系统抗HIV治疗。对于口腔科医生,临床上遇到不合乎常理的念珠菌感染、毛状白斑,需高度考虑此病,以免漏诊。

发布于 16-01-19 23:09

20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