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谢医师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艾滋病 疱疹

主诉 病史

患者男性,28岁,北京人。主因“间断发热半年余,加重(高热时可达39℃以上)伴口腔、外阴溃疡半个月”入院。患者10年前有多次单采血浆史,有长期在广州打工史,抗HIV 确认试验阳性。入院前半年因间断发热曾在我院治疗,当时查CD4T 淋巴细胞20/μl,诊断为艾滋病。近半年,患者体质量下降6kg。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T37.8℃,颈部、颜面部可见散在淡红色丘疹,直径3mm,口腔、外阴可见多处溃疡,最大直径1.2cm,基底部红,无脓性分泌物,双侧颌下,左侧颈部、锁骨上窝、腹股沟可及直径0.5~1.0cm肿大淋巴结,质中,无压痛,颈部淋巴结活动度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2cm,质软,触痛阳性,余查体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蛋白(++)。肝功能:ALT99U/L,AST61U/L。Ⅰ型疱疹病毒抗体IgM(+)、抗体IgG(+);HSV-ⅡIgM(+)、 IgG(-);巨细胞病毒抗体 IgM(+)。X线胸片显示双肺间质性病变。痰涂片找抗酸杆菌及痰培养均阴性。

诊断 处理

入院后经抗HIV治疗,保肝,抗疱疹病毒等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但口腔、外阴溃疡及皮肤丘疹无明显好转。两次普通血培养均阴性,行真菌血培养:有PM生长。淋巴结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组织大片坏死,脓肿形成,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增生,细胞内可见大量相互粘集成桑葚或葡萄状酵母样菌;游离于组织细胞外的菌体呈圆形、卵圆形及长型腊肠样,粗细均匀、两头圆钝中间带有分隔。符合PM典型结构特点。残存淋巴组织内可见散在PM。HE染色下青霉菌浅淡透明,PAS染色呈粉红色,六胺银染色呈灰黑色。皮损处组织真菌培养,成双相性生长,在25℃培养呈霉菌型生长,有特征性的酒红色色素产生,在37℃培养时成酵母型生长,证实为PM。给予依曲康唑400mg/d口服抗真菌治疗2 周,患者颜面、颈部丘疹减少,黏膜溃疡好转,患者自动出院。

随访 讨论

出院后患者继续口服依曲康唑400mg/d,8周后改为200mg/d 长期口服,随访4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无复发。 讨论:PM是惟一的温度双相青霉菌,容易侵犯肺部、肝脏、脾脏、淋巴结、皮肤和骨骼等,它既是条件致病菌,又有一定致病力,容易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前多见于HIV感染患者,现随着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很多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也有可能感染此菌。该病目前的一线用药是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摘自《中国全科医学》【文章编号】1007-9572-(2012)02-0605-02

发布于 15-11-25 21:40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