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患者男性,53岁,间断腹泻、黏液脓血便17年,血三系细胞减少3年,反复腹痛2年。
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散在糜烂;升结肠、横结肠散在0.5~1.0 cm圆形隆起,顶部溃疡形成,表面覆白苔;回肠距回盲瓣5 cm处见瘢痕,阑尾开口处黏膜隆起伴糜烂,周围多发白色息肉样隆起,并融合成片,伴发红、糜烂。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小脓肿形成,腺体坏死,未见明确肉芽肿性病变。盆腔、腹腔CT检查提示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炎。
患者被诊断为:炎症性肠病(IBD,未分型),累及阑尾合并细菌感染?遂接受抗感染及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同时还接受环孢素A及雄激素治疗MDS。 3个月后患者无诱因出现脐周隐痛,排黏液血便,伴发热。 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瓣及回肠末端均见深大纵行溃疡,表面覆白苔,周围黏膜增殖样改变。活检病理提示IBD。腹部CT检查显示:降结肠肠壁明显增厚,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回盲部肠壁略增厚,肠系膜多发小淋巴结影。患者被诊断为克罗恩病(CD)合并MDS,遂接受甲泼尼龙(40 mg/d),腹部症状逐渐缓解后,改为口服泼尼松(50 mg/d),其后9个月逐渐减量,加用布地奈德(9 mg/d),仍有间断脓血便,地塞米松灌肠可暂时缓解症状。此期间仍继续服用环孢素A治疗MDS。服用布地奈德半年后,患者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库欣(Cushing)综合征体征,体重增加11 kg,遂将药减量至3 mg,1次/日。
本例IBD患者合并MDS,出现血三系细胞减少,而硫唑嘌呤类药物具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故血液科会诊医师不建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