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7 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 个月入院。
查体:双乳对称,发育良好,皮肤正常,双乳头无凹陷;左乳未触及明显肿块,右乳11~12 点距乳头约2 cm 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4 cm×0.8 cm,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局部皮肤弹性差,桔皮征(-),双侧腋窝可触及如黄豆或蚕豆样大小淋巴结,质韧,无压痛,不活动;双侧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39×109/L,淋巴细胞计数8.20×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61.21%,血红蛋白140.0 g/L,血小板计数177×109/L,血沉4 mm/h。 超声检查:右乳11 点钟距乳头约2 cm 处见一结节,大小约1.35 cm×1.0 cm~0.7 cm×0.6 cm,水平位生长,呈不规则形,结节边界模糊,边缘毛刺状,内部呈低回声,分布欠均匀,未见明显钙化灶,结节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两结节呈“串珠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结节周围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双侧腋下可见多枚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呈“葡萄串样”,右侧一 枚大小约1.2 cm×0.8 cm,左侧一枚大小约3.5 cm×1.3 cm,淋巴结间未见相互融合,包膜光整,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部分外形呈椭圆形或圆形右侧部分淋巴结淋巴门消失,内部呈低回声(与毗邻肌肉相比较),分布欠均,未见钙化强回声;部分淋巴结边缘、中央血流较明显。超声诊断:右乳实质样结节病灶,判断为US-BI-RADS 4C 类,双侧腋下多枚淋巴结肿大,部分形态饱满。
患者于全麻下行右乳房病变切除术+ 右乳癌改良根治术+ 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右乳外上肿块大小约1.0 cm×0.8 cm~0.6 cm×0.5 cm,界欠清,无完整包膜,质硬,切面呈灰白色粉刺状,无光泽;双腋窝淋巴结多个,质韧,界清;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右乳癌。术后病理:( 右侧)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 级, 大小分别为2.0 cm×1.0 cm 和1.3 cm×1.0 cm,乳头下方见癌累及,上皮内见少量Paget 样细胞,免疫组化I 2014-1236:雌激素受体(70%~80% +),孕激素受体(约90%+++),CerbB-2(+),E-Cadherin(+),Ki-67(3%~8% +);(右腋下)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双腋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组化I 2014-1236:CD20(+),CD79α(+),CD3(-),CyclinD1(-),CD23(+),CD5(-),Bcl-2(+),CD21(残留FDC 网+),Ki-67(约10%+)( 图1C、D)。骨髓穿 刺报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式免疫分型:CD5 79.02%,CD19 61.60%,CD20 63.18%,CD22 69.13%,CD23 58.96%,CD79a 34.51%,Kappa 2.87%,Lambda 7.34%,CD5CD19 50.19%,CD5CD20 52.47%,CD5CD23 49.67%。 诊断: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inetA(Rai 0)期。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疾病。Tsimberidou回顾性分析了安德森癌症中心1985—2005 年2028 例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合并内部结构、深部侵犯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超声及MRI对DFSP 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