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肝脾肿大、肝功能正常: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沈医师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
酒精性肝硬化 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主诉 病史

患者,男性,64岁。 患者2005年常规查体时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脾大,无不适主诉,余检查正常,因此患者当时并未就诊。随后每年体检腹部超声结果均显示脾大,无其他不适症状,无化验检查异常,患者未予以重视。2009年4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隐痛,与体位、进食无明显关系,无放射性疼痛。2009年5月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为3.8×109/L,血红蛋白为115.7 g/L,血小板为227×109/L;在生化检查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1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5 U/L,总蛋白为59 g/L,白蛋白为43 g/L,总胆红素为25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2 μmol/L,肌酐为115 μmol/L;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肝肿大,脾肿大,门脉高压症;腹部CT检查显示巨脾。   当地医院建议患者接受脾脏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因对手术有顾虑于2009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我院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弥漫性肝损害伴肿大,门静脉扩张(1.4~1.5 cm),脾大(18.9 cm×9.1 cm,脐下 1.0 cm),脾静脉扩张,胆囊息肉。以“门脉高压症原因待查”收入院。   既往史:患者30年前患“肾炎”,经治疗后痊愈。5年前接受阑尾切除术。无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吸烟40年,30支/天;饮酒20年,每日饮52度白酒约4两(200 g)。 婚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 血压为110/60 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罗音,心率为84 次/分,律齐,心音正常。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脐下1指,质硬,轻压痛,边缘钝,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腹部CT平扫及增强结果 脾大,肝脏多发囊肿,肝左叶小血管瘤,门静脉增宽,左肾囊肿。(图1-3) 骨髓组织学检查 骨小梁间区被大量成纤维细胞浸润,红系、粒系少见,巨核细胞为8~10个/高倍视野,淋巴细胞散在易见(A、B),Gomori网状纤维染色为++++(C、D),符合骨髓纤维化骨髓病理改变。(图4)

诊断 处理

该患者虽有长期较大量饮酒史,但其脾大考虑为PMF的一个表现,而不是酒精性肝硬化引起的脾大。因此,其目前主要的治疗在于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并且该患者已在逐渐戒酒。脾脏是PMF患者的代偿性髓外造血场所,故不宜早期脾脏切除。 其脾脏切除有严格的指征:① 巨脾有明显压迫症状或出现脾梗塞引起的持续性疼痛;② 因脾功能亢进引起顽固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经药物治疗无效,且须长期反复输血但造血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者;③ 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因此该患者目前不宜接受脾脏切除术,切除脾脏后反而会带来以下问题:① 机体失去主要的代偿性髓外造血器官;② 与保守治疗相比未延长生存期;③ 术后部分患者血小板显著升高,可能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④ 部分患者可因肝内造血细胞浸润加重,造成肝进行性肿大甚至肝功能衰竭;⑤ 手术并发症可高达30%,包括术后出血、隔下脓肿、胰尾损伤和并发胰瘘及门脉残端血栓形成;⑥ 脾脏切除后转化为白血病的可能性加大。

随访 讨论

请血液科会诊后,给予患者干扰素α( 3 ×106 IU,隔日1次)治疗。

发布于 15-06-15 15:35

1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