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丁国宪,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组长,2001-2002年在美国South Carolina Medical University内分泌糖尿病医学遗传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肥胖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曾先后在美国糖尿病年会、欧洲糖尿病年会进行大会报告,并在相关杂志上发布SCI文章多篇。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多项荣誉称号。
由中华医学会、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北京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今天在京召开,医联就老年骨质疏松方面的预防和治疗等问题,采访了丁国宪教授。
医联:丁教授您好,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有多高?预防方式有哪些?
丁国宪: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且女性发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大概高出男性3倍。80岁以上人群至少有80%都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所以说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加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在预防上应该从年轻人群抓起,在年轻的时候让骨量增高明显,这样可以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到成年或者老年以后,一方面从饮食上补充钙和维生素D,另一方面多进行运动,包括行走、负重锻炼等,像游泳这样的运动是不推荐的。年龄更大的老年人可以尝试打太极拳,太极拳对骨质疏松和预防跌倒都有一定好处,这在国外也是得到认可的。第三是多晒太阳,多晒太阳可以增加维生素合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
医联:在骨质疏松的治疗有哪些推荐的手段?
丁国宪:治疗上相对来讲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简单概括就是如果是女性比较早期患病可以进行雌激素调节剂的治疗,如果是成年男性的话,可以进行二磷酸盐的治疗。
医联:国内外的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有哪些特点?
丁国宪:骨质疏松的发生跟人种差别有关系,也跟文化和饮食也有关系,白种人和亚洲人相比,白种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亚洲人发病率相对低一些。一方面可能和亚洲人身高较矮有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中钙和维生素的含量偏低,所以平时补充的要比欧美更多。中国的骨质疏松诊断率较低,因为骨质疏松是一个持续进展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没有直观感觉,中国人的特点是出现症状,有了直观感觉采取就医,所以这就导致中国的骨质疏松检出率低。这一点也跟中国人教育程度有关。所以我们要提高骨质疏松的早期检出率的话,要先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科普。
医联:您在骨质疏松的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丁国宪:在中国无论是患者本人以及家属,甚至是医生对骨质疏松的认知都不够,或者不够重视。尽管粉碎性骨折也有20%的人会致死,但并不是直接致死,所以很多人不重视,不重视的结果就是延误治疗。所以在管理上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对骨质疏松的认识。让患者和家属意识到骨质疏松的危害,即使不会直接造成死亡,但是引发的骨折也会间接影响心肺功能或者引起压疮、肺部感染等症状。第二就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骨质疏松是一个慢性疾病,可能影响患者一生,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有些患者首诊之后感觉症状不明显就不来复诊了,所以治疗的依从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三就是对医生的教育,通过对医生的教育,让医生能够更好的管理患者。很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会忽视抗骨质疏松的治疗,比如手术以后没有及时抗骨质疏松治疗或者治疗时间不足,因为抗骨质疏松有效治疗要三到五年,通常三年以后还要进行骨密度监测,如果骨密度下降、骨密度蓬松,可能要再次治疗,很多患者往往坚持不下去,就需要医生加强随访。
医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类似疾病的患者会越来越多,您对临床医生有哪些建议呢?
丁国宪:首先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人群,老年人因为身体衰弱导致储备功能下降,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对治疗的响应有其特殊性,过去老年病主要在内科治疗,现在则越来越多的在老年科治疗,因为内科和老年科的治疗理念不同。可能普通内科医生看病,主要关注单一疾病是否治愈,该病的治疗效果怎样。老年科医生则不同,老年科医生不光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还要关注整个治疗过程,治疗后是不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了?是不是让患者生活更好了?是不是让患者功能维持住了?另外还要考虑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说老年科医生对老年人的评估不局限于某个器官或功能,要综合考虑整体状况。这也是老年科医生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