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之精神分症的治疗策略

孙医师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一、治疗分期与目标 (一) 急性期治疗目标 1、预防伤害, 控制异常行为, 降低精神病性症状和相关症状的严重性(如激越、攻击、阳性与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 2、了解导致急性发作发生的可能因素; 3、尽快恢复功能的最佳水平; 4、建立患者和家庭的联盟; 5、制定短期和长期(预防复发) 的治疗计划。 6、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二) 巩固期(稳定期)治疗目标 1、维持巩固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 并使阴性症状获得进一步改善; 2、对患者减少应激, 提供支持, 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3、增加患者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 4、进一步缓解症状和巩固临床痊愈, 促进恢复; 5、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闭经、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心肝肾功能损害等), 根据疗效与最少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治疗依从性。 (三) 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目标 1、维持症状持续缓解, 预防复发; 2、促进患者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3、监测与处理药物持续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4、确立院外患者病情和诱发因素的监护人; 5、提供心理干预,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与依从性,改善预后。 二、首发患者和复发患者的急性期治疗策略 对于首发患者要: ① 发现、早治疗, 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以阳性症状、激越冲动、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 宜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 ② 积极按照治疗分期进行长期治疗,争取扩大临床缓解患者的比例。 ③ 根据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治疗场所, 包括住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病床治疗; 当患者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安全和严重自杀、自伤行为时, 通过监护人同意需紧急收住院积极治疗。 ④ 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 ⑤ 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配合对患者的长期治疗;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 国外研究显示, 大多数首次发作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约70%的患者经过3-4 个月的治疗, 精神症状或综合征可以获得临床缓解,约83%的患者在1年末仍取得稳定的临床缓解。通常首次发作患者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都比较敏感; 药物的治疗剂量也常常低于慢性患者。维持治疗期临床缓解的患者复发率低,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对患者的支持非常重要。 治疗开始前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乙肝指标、梅毒筛查、血或尿液精神活性物质检查等。体重和生命体征应常规测定。育龄女性患者进行妊娠检查。诊断不明确或需要鉴别、排除躯体疾病所致者可进行脑电图、脑诱发电位、脑CT/MRI等检查。对精神症状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有无自杀念头或企图,有无伤害、冲动行为,有无情绪低落,对于急性精神病性或激越性患者,可以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非自愿治疗。抗精神病药物适应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发作的治疗, 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医生根据患者过去的治疗经历, 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来选择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治疗患者的共病。监测患者最初2~4 周的治疗反应, 包括治疗效果和早期不良反应,如体位性低血压、头晕、锥体外系副反应、失眠、镇静等。药物治疗不依从、药物快代谢、药物吸收不良、物质滥用和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急性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原因。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尤其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相关的代谢。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或伴有抑郁与自杀念头, 需要快速控制病情时,可以联合使用电休克治疗。 急性期为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向家属(或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及危害性、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治疗疗程、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告知家属目前选用的治疗方案。 急性期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干预, 降低患者的心理刺激和应激, 促进患者放松, 为保证患者及照料者的安全提出建议,争取家属和患者的配合, 教育患者与医生合作, 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增强药物疗效。在症状改善后, 鼓励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 以利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增效治疗在急性期可治疗患者的共存症状;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治疗紧张症状, 焦虑和激越; 抗抑郁药物可以治疗共存的抑郁和强迫障碍; 心境稳定剂和β 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敌意和攻击的严重性。 三、稳定期(巩固期)治疗策略 ①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原有效药物、原有效剂量坚持继续巩固治疗,促进阴性症状进一步改善, 疗程至少6个月。 ②治疗场所建议在门诊或社区进行治疗。 ③开展家庭教育和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稳定期向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 告知患者及家属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降低剂量或停止药物治疗可以导致症状反复或复发。如何识别及处理精神症状的反复, 监测长期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心理社会干预仍为支持性干预,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继续教育, 包括疾病的病程、预后,影响病程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如治疗依从性等, 恢复社区日常生活和活动, 减少对患者的应激和刺激, 促进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鼓励患者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尽可能高的合理的水平,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四、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策略 ①根据个体及所用药物情况,确定是否减少剂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 ②疗效稳定,无特殊不良反应,尽可能不换用药物; ③疗程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5年内有2 次以上(包括2次) 发作者应长期维持治疗。治疗场所主要在门诊随访和社区随访; ④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治疗。 维持期向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复发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处理;帮助患者认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常见的不良反应,提高长期用药的依从性; 在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过程中,帮助患者应对社会应激性事件; 督促患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及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对大多数处于维持期(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干预对药物治疗是有效的增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维持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降低复发风险具有重要价值。这个时期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因人而异,以不引起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和复发为准, 因为重要的是维持病情稳定, 预防复发。 这个时期需要监测患者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代谢、内分泌、性功能、心血管和镇静等。这个时期由于阴性症状、认知缺陷和社会功能不良, 多数患者有功能损害。需要评估患者是否残留阴性症状,是否这些残留症状继发于抑郁或帕金森综合征。有共病强迫或抑郁障碍,可附加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可以稳定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抗焦虑和治疗失眠作用, 但不宜长期使用, 避免产生耐受性与依赖性。 五、慢性患者的治疗策略 慢性患者病程多迁延、症状未能完全控制,常残留阳性症状及情感症状,包括抑郁及自杀。抑郁症状严重或符合抑郁发作标准, 抗抑郁药物可以作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增效剂。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是主要临床表现。阴性症状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持续的阴性症状是功能缺陷的原发性阴性症状,治疗比较困难。继发性阴性症状的治疗包括治疗其原因, 如针对阳性症状的抗精神病药物, 针对抑郁的抗抑郁药物, 针对焦虑的抗焦虑药物, 针对锥体外系的抗帕金森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减少等。 慢性患者的治疗中应达到: ①进一步控制残留症状,提高疗效。可采用换药、加量、合并治疗等方法。 ②加强随访,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③治疗场所可以在门诊、社区或住院。 ④进行家庭教育。 向慢性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帮助包括:向家属(或患者)介绍疾病的性质及可能的预后,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何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增加治疗依从性。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活动,加强社会功能训练,回归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有望进一步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摘自: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发布于 15-12-25 17:15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