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

罗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脉络膜视网膜炎

主诉 病史

【一般资料】 患者男,54岁 【主诉】 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6年1月21日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 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双下肢皮肤红斑,外院诊断为紫癜;给予口服泼尼松10mg,3次/d,体温恢复正常,但双下肢皮肤红斑无改变。治疗10余日后患者自行停服泼尼松,症状反复,泼尼松调整为60mg,同时联合来氟米特10mg口服,治疗10余日后双下肢皮肤红斑逐渐消失。2周后患者再次自行将泼尼松减至20mg,体温升至39.8℃并伴腹痛,同时左眼出现视力下降。外院检查,抗核抗体1:320,C反应蛋白(CRP)升高,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续给予泼尼松30mg及奥美拉唑口服。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左眼症状则继续加重。外院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6,左眼矫正视力0.03。左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视盘边界欠清楚。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左眼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给予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药物治疗,视力无改善。1个半月前左眼矫正视力降至0.01,瞳孔散大固定,视盘边界欠清楚,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消失。外院诊断为左眼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改变(原因待查),未给予治疗。1个月前患者来我院免疫内科就诊。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补体、类风湿因子、抗人球蛋白试验、狼疮抗凝物及β2糖蛋白1均正常,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高敏CRP升高。诊断为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除外。给予口服泼尼松30mg,1次/d,联合环磷酰胺100mg,隔日1次。治疗后左眼视力无明显好转。2周前患者右眼视力突然下降就诊于我院眼科。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右眼矫正视力0.06,左眼矫正视力0.1。双眼角膜后细小灰白尘状及少量色素洼沉着,前房深,房水闪辉(+),浮游体(+);瞳孔对光反射迟缓,右眼直径2.5mm,左眼直径4.0mm。双眼视盘边界欠清楚,后极部视网膜呈灰黄色,局部色素紊乱,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右眼视盘周围数个棉絮斑(图1A,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后极部湖形强荧光区,其内多个弱荧光点,呈“豹斑状”(图1C,1D)。 【辅助检查】 眼底自身荧光(FAF)检查,可见与FFA对应的后极部强荧光区,其内多个弱荧光点(图1E,1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外界膜消失,椭圆体带节段性缺失;RPE层不规则增厚,局部多个细小结节状隆起;脉络膜层散在点状强信号(图lG,1H)。视野检查,双眼中心及旁中心暗点。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高度怀疑眼部梅毒感染,行与感染相关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及快速血浆反应素均为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g/Ab阳性。

诊断 处理

【初步诊断】 双眼急性梅毒性后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梅毒合并HIV感染。 【治疗】 给予血塞通改善循环药物治疗。苄星青霉素2.40MU肌肉注射治疗,1次/周。驱梅治疗3个月后患者自觉全身及眼部症状好转。检查,双眼矫正视力0.6;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OCT检查,双眼椭圆体带连续,RPE层厚度恢复正常,其局部结节状隆起消失,脉络膜点状强信号明显减少。

发布于 20-03-04 12:25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