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病史因“寒战、发热1周,黑便3 d”入院。 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特殊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患者聚餐后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9.2℃伴头晕、乏力,鲜红色血便1次.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等.次日清晨到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1周(具体不详),仍高热伴黑便,1-2次/d, 量少,无黏液尚成形,遂转入本院。 起病后精神、睡眠、食欲差,体力体重略下降。
查体体温37.4℃,脉搏 112次/min;神清.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右上腹肝区轻叩痛,余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轻度水肿。辅查 血常规:白细胞9.5×10^9/L,中性粒细胞0.770,淋巴细胞0.096; C反应蛋白 119.3 mg/L,趄敏C反应蛋白>5.0 mg/L;粪常规示潜血试 验(++);血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15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7 U/L,γ-谷氨酰转肽酶93U/L,总蛋白49.9 g/L,白蛋白25.4 g/L,白/球比值1.04,直接胆红素8.9 μmol/L,钾3.1mmol/L,钙 1.96 mmnol/L;红细胞沉降率 97 mm/1 h。 彩色B超示:肝脏体积增大,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光团,提示肝内多发实质性占位(肝癌可能):增强CT示:肝内多发性占位,考虑为肝寄生虫病及肝脏肿瘤。 胃、肠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在B超定位下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取出灰白红色相间实质性肝组织4条送检,病理检查提示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 治疗多发不典型肝脓肿、肝脏炎性假瘤(IPL)形成。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头孢地嗪)、护肝(还原型谷胱甘肽)、退热 (双氯芬酸钠栓)营养支持等处理;连续3 d患者精神较差,体温仍高,最高达40.5℃,高热时头痛明显、伴四肢乏力,应用退热栓后可控制数小时,曾解黑色大便1次,量不多尚成形。 确诊后继续强化抗感染及相关支持治疗。 2周后患者精神逐步好转,大便转黄,肝区叩痛消失,仍间断发热。复查上腹部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范围较前缩小,病灶周围可见明显高密度强化环,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基本正常.巩固治疗1周后出院,复查腹部CT示肝内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增强不显影,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随访3个月未见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