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热、脑出血

谭医师   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
机械瓣置换术后瓣周漏

主诉 病史

  患者男性,48岁,工人。因“间断心悸4.5年,发热2年余”于2003年夏入院。1998年患者因头晕、心悸,曾被外院诊为“冠心病,阵发房颤”。2000年6月外院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2001年3月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后26天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达38.5℃,偶达40.0℃,多以午后中、低热为主,有盗汗,期间发生“脑出血”一次。

查体 辅查

 查体除淤点和轻度心脏杂音外,无提示心内膜炎的更多证据。针对第二次手术后的发热,反复用过多种抗生素无效,且外院的经胸UCG无瓣膜破坏的明显迹象。无淋巴结、肝脾肿大,无提示淋巴瘤或骨髓病变的证据。类白喉杆菌是一种机会感染细菌,很少见,患者为中年男性,却有手癣,又出现第二次发热,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应做相关免疫功能检查。患者无不洁性接触史和吸毒史,基本否定HIV感染和梅毒的可能。虽然入院后心内膜炎仍是首位诊断,但在诊断上尚有疑问,拟暂不应用抗生素,行多次血培养,此外由于二尖瓣赘生物位于左房面,经胸UCG左房面的影像容易被机械瓣的声影所干扰和遮盖,应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另外作为发热待查,应常规行骨髓检查和X线胸片。   实验室检查 Hb 113 g/L,WBC 4.58~8.27×109/L,中性粒细胞63.7%~77.4%,Plt 126~176×109/L 。艾滋病病毒抗体(HIV-Ab)、梅毒血清、EB病毒抗体均阴性。血沉(ESR)19 mm/第1小时末;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血培养5次、骨髓培养1次有“偶然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生长(图1)。免疫指标: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A 0.22~0.27 g/L(正常值 0.7~3.8 g/L),IgG、IgM 正常。T 细胞亚群测定:B 细胞和NK 细胞明显减少,CD4+淋巴细胞212/mm3,CD8+ 368/mm3,CD4+/CD8+比例倒置。X线胸片:双肺间质纹理增多,左膈抬高。入院第三天TEE示:二尖瓣左房面赘生物11×4 mm,二尖瓣轻度瓣周漏 

诊断 处理

血培养和TEE的结果证实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而且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原菌感染。同时实验室检查证实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非结核分支杆菌(NTM)性心内膜炎较少见,NTM多数累及猪瓣膜或人工瓣膜,个例报道累及自家瓣膜。常是快速生长菌群(一周内生长)引起,包括龟分支杆菌、脓肿分支杆菌、偶然分支杆菌。我们推测可能在瓣膜置换或瓣膜处理时受污染,或由胸骨伤口感染引起。NTM对大多数抗结核药耐药。患者无肿瘤、免疫病的证据,亦无HIV和梅毒感染的依据,长期的偶然分支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似能解释免疫功能的低下。但在考虑某一疾病的同时,亦不能忽视药物的副作用,该患者有长期应用苯妥英钠史,文献报道苯妥英钠可致免疫功能减低,为非剂量相关性,可影响体液和细胞免疫,以IgA降低最常见,多在用药后3~6个月降低,停药后可恢复。但该患者先有发热后应用苯妥英钠,可能与上述两个因素均有关系。

发布于 17-03-01 22:25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