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1岁,无吸烟、饮酒史及糖尿病史。2012年6月8日因腰腿痛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给予腰椎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1d预防使用头孢呋辛(1.5g每12h静脉注射1次),麻醉诱导期1.5g静脉注射,给予术后继续原方案使用48h。切口愈合后出院。2012年6月24日,患者体温升高,在某医院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具体不详)5d后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停药4d后体温再次升高,给予美洛西林治疗(具体不详),体温渐降,但出现腰部疼痛及双大腿后外侧放射性疼痛。
于2012年9月20日以“腰椎术后感染”再次住院,次日行清创术。术中见硬膜囊两侧包裹性脓液3处,之间分隔,每处脓液1~2ml,黄白色,浓稠,术后给予冲洗引流。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回报:苯唑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9月27日开始给予万古霉素1.0g,静滴,每12h1次,辅以莫西沙星0.4g,口服,每日1次。11d后,将莫西沙星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g,静滴,每8h1次),继续万古霉素治疗。 持续伤口冲洗14d,后因引流管不通畅予以拔除,即刻留取引流液和导管尖端培养,结果为苯唑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黄单孢菌;引流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亦为MRSA。2012年10月8日复查MRI显示硬膜外仍有占位,提示腰椎术后感染。至此患者症状部分缓解,腰部活动受限,夜间体温仍可达38.4℃。多次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均高于正常值
经我院感染内科会诊,考虑MRSA为致病菌、单孢菌或为引流液污染或细菌局部定植;疗效欠佳与局部药物浓度不足可能有关。改用利奈唑胺(斯沃600mg静脉点滴,每12h1次),配伍利福平600mg,每日1次。患者体温于治疗1周后恢复正常。利福平1个月后停药,继续应用利奈唑胺,总疗程15周。此后根据住院期间药敏结果,改用米诺环素(100mg,每12h1次),总疗程6个月,复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血小板、ESR、CRP均降至正常范围。患者痊愈,未再复发。
各种手术操作均存在SSI风险,脊柱术后SSI是其中后果较为严重且治疗难度较大者。不同文献报道脊柱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因监测方法、人群、手术类型等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1%到11.9%之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与手术时间和复杂性密切相关,而固定融合术较单纯融合术具有更高的感染率,肥胖、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高龄(>60岁)、之前曾进行过脊柱手术、急性脊柱损伤等患者也是脊柱术后SSI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