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女,65岁,皮肤癌肺转移

白医师   重庆市中医院
肺转移癌

主诉 病史

患者女,65岁。 2009年6月发现背部约1cm结节,略痛,未就诊。 2011年6月因肿块略有增大在外院门诊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显示,肿物直径约0.6cm,倾向皮肤附件肿瘤,局灶紧邻基底切缘,遂入该院治疗。 于2011年7月18日在全麻下行背部皮肤癌切除,术中快速病理报告皮肤病灶四周及基底切缘未见肿瘤残余,行任意皮瓣成形术。

查体 辅查

术后病理:背部皮肤组织大小约4.5cm×3cm×2cm,原切口疤痕组织周围见少许肿瘤组织残余,最大直径<2mm,四周及基地切缘未见肿瘤组织残留。 免疫组化显示,ER(-),PR(-),SMMHC(-),Ki-67(+),CK5/6(+),CK7(++),p63(+),SMA(+),CK8(+),有神经周围浸润。 结合HE染色,考虑为微囊性附属器癌(硬化性汗腺导管癌)。

诊断 处理

2013年3月28日,患者在手术前行CT下右上肺结节病灶定位后,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行右前外侧切口剖胸探查,胸腔内无粘连及积液,右上肺脏层胸膜下可触及约0.5mm结节,右下肺背段脏层胸膜下亦可触及约0.5mm结节,分别切除病灶及部分肺组织,快速病理为转移性肺癌;切除肺门及纵隔可见淋巴结。 手术后病理参考原外院病理切片,符合硬化性汗腺导管癌合并肺转移。 免疫组化显示,CEA(+++),CK5/6(+++),CK7(++),CKpan(+++),EMA(+++),Ki-67(+,30%~40%),LMW-CK(+),TTF-1(+)。 结合HE染色,符合硬化性汗腺导管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 根据基因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测试,患者在手术后21d行紫杉醇脂质体+卡铂方案化疗,连续4次。 2014年及2015年给予同样方案化疗2次。目前,患者胸部CT和血液肿瘤学指标检查未见异常。

随访 讨论

皮肤微囊性附属器癌又称硬化性汗腺导管癌,临床少见。本病临床特点之一是好发于颜面部,最多见部位为上唇,其次为鼻唇沟、面颊,再其次部位可见头皮、颈部、乳房、肢体、会阴,罕见部位为阴茎,较少发生转移,肺转移报道罕见。 本病临床表现为病变局部缓慢增长的肿块,可能进行性增大,局部有疼痛感。组织病理学病变境界不清,浸润真皮,不与表皮相延续,可向深部扩展至皮下组织及骨骼肌。低倍镜下,深部浸润性肿瘤由血管状结构和含有角蛋白的囊肿构成;高倍镜下,骨骼肌纤维之间有形态一致的上皮岛浸润。纤维化间质内出现上皮细胞结构,并可见内含角蛋白的囊肿形成;其他区域可见管状结构,内衬两层细胞,并非所有肿瘤均出现囊肿,可完全由管状结构组成。当浸润深层组织时,管状结构一般较小,仅有轻度细胞学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少见,常见神经周围浸润。本病应注意与汗腺腺瘤、纤维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和硬化性基底细胞癌相鉴别。

发布于 19-02-26 23:18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