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口腔颊部罕见多发肿物

李医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颊部肿物

主诉 病史

【一般资料】 患者,男,6岁, 【主诉】 因右侧颊部黏膜多发肿物3年余入院。 【现病史】 患者约3年前发现右侧颊部有一“绿豆粒”大小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任何治疗,后逐渐增大,数目有所增加。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沿右侧颊部咬合线可见乳头状突起(图1),较大突起为3个,由前至后大小分别约1.8cm×1cm×0.5cm、1.5cm×1cm×0.5cm、0.6cm×0.5cm×0.5cm;右侧唇黏膜近唇红处亦可见一肿物,大小约1cm×0.8cm×0.5cm,均边界清楚,质软,表面红肿,无触压痛,活动度可。

诊断 处理

【治疗】 于全麻下行“下唇及颊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灰白色,质韧,表面光滑(图2),术后病理诊断:(颊部)丛状神经纤维瘤,(下唇)血管瘤。

随访 讨论

【讨论】 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neurofibroma,PNF)是一种少见的周围神经良性肿瘤,表现为神经干及其分支上的肿块,好发于儿童,可发生恶变。镜下见肿瘤组织成大小不一的丛状结构,瘤细胞呈梭形,疏松排列,细胞核呈尖细波浪状,可见EMA阳性的神经束膜细胞,胶原纤维增生,间质黏液样变。本病主要需要与丛状神经鞘瘤、局限性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黏液瘤鉴别:①丛状神经鞘瘤:好发于40岁以下青年人,一般与神经纤维瘤病无关。镜下表现为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核排列成栅栏状,形成独特的Verocay小体,间质无或很少含有黏液,恶变罕见;②局限性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瘤细胞与PNF主要瘤细胞的形态相同,均为梭形,核细长,但无神经束膜细胞,不会分割、包绕Schwann细胞形成丛状结构,也无粗大的神经;③神经鞘黏液瘤:肿瘤内一般无成簇分布的星状细胞、类圆形上皮样细胞核、多核的合体样细胞。目前,PNF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术中易出血,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易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不完全的手术切除会增加PNF进展的可能。本例患者术后5个月复查,恢复良好,未见复发

发布于 18-08-18 17:31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