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6岁,高处坠落后双足肿痛伴活动受限22小时就诊。2014年患者从高约2.8米货车上摔下,双足着地后,当即感双足疼痛剧烈,无法站立活动,稍后前中足快速肿胀,自行休息后无缓解,22小时后就诊,诉双足疼痛,无头痛及胸背痛。
查体:脊柱各棘突无压痛,主动活动好,双足皮肤完整无破溃,皮下可见散在瘀斑,足背肿胀,中足处压痛明显,足趾可主动屈伸活动,足趾端血运好,皮肤感觉无异常。X-ray:双足舟骨粉碎骨折,波及距舟关节面,距舟关节半脱位。下肢短腿石膏托制动,抬高患肢对症消肿。
肿胀消退后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选择足背纵行切口,于足背动脉及趾长伸肌腱之间入路,仔细游离皮下组织,注意保护足背动脉,术中注意保护足舟骨周围韧带及骨膜,减少术后骨不连及骨坏死,显露骨折断端及距舟关节,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及距舟关节半脱位,恢复距舟关节正常对线,选择克氏针固定,术中C型臂透视观察关节面的恢复平整,足纵弓长度恢复。术后中立位短腿石膏固定,抬高患肢。术后麻醉清醒后开始足趾主动屈伸活动,次日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2周顺利拆线,3周去除石膏托,开始踝关节主动活动,减少关节僵直,8周后拔出克氏针开始部分负重,14周观察骨折断端愈合良好,行完全负重,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中足评分标准(AOFAS)评定为86.3分。
讨论 中足舟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少见,约占中足骨折的6%,而双侧足舟骨骨折更少。足舟骨背侧血供来自足背动脉的一个分支,而跖侧血供来自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供应。这些分支在舟骨结节形成丰富的吻合,但舟骨的中央三分之一相对无血管分布。高处坠落伤导致足舟骨受到距骨和楔骨瞬间挤压及剪切而发生骨折。而作为中足跗骨,足舟骨是内侧纵弓的重要支撑结构,骨折后治疗不当,常常导致患者行走疼痛或关节僵直,足舟骨骨折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于高能量损失的舟骨骨折,若处理不当,可能对足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术前需仔细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切口入路及内固定方法。 Sangeorza等将足舟骨骨折分为三种类型,Ⅰ型骨折:骨折平面为横面,背侧骨折块较大,但通常小于舟骨体的50%,容易获得满意复位;Ⅱ型骨折:为舟骨体部骨折脱位,常由内翻暴力所致,内侧骨折块向背内侧移位,伴前足内收,内侧柱变短;Ⅲ型骨折:为足舟骨体部的粉碎骨折伴有舟楔关节崩裂,前足向外侧偏移,伤及骰骨或跟骨前突。足舟骨骨折预后与骨折类型、足内侧柱结构的破坏程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相关。 治疗要点:恢复足内侧柱的长度及高度;保持舟楔关节的稳定及力线;恢复距舟关节的解剖复位;维持胫后肌腱止点的完整性。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无移位的体部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6-8周,石膏塑型注意维持正常足弓。足舟骨体部骨折块移位大于2mm、内侧柱长度丢失、距舟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均需手术治疗。 手术切口可选择足背内侧纵形切口(胫前肌腱与胫后肌腱之间入路入路)、足背纵形切口(足背动脉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入路)、足背内侧切口联合足背外侧切口(内侧切口于胫前肌腱与胫后肌腱之间入路,外侧切口于第2、3楔骨间近侧入路)。根据不同骨折入路,选择不同的切口入路:对于SangeorzaⅠ型骨折可直视下复位,跖屈前足使距舟关节及舟楔关节间隙增大有利于骨折块复位,选用空心钉、克氏针或可吸收螺钉自背侧向跖侧固定;对于SangeorzaⅡ型骨折,外展前足后将内侧骨块直视下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或直接选用克氏针固定,再复位距舟关节并固定。也可选择接骨板固定粉碎骨折块,辅以克氏针固定;对于SangeorzaⅢ型骨折,常常伴有皮肤软组织损伤,手术操作难度大,可选择克氏针固定或外固定辅以克氏针固定,复位正常足内侧柱的长度及高度,手术中注意无创操作,保护足舟骨血供,减少骨折不愈合或足舟骨缺血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