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适应目前的学习生活。2017年九月刚入高一,学校军训,不适应,打电话回家,哭哭啼啼,问爸爸妈妈能不能接回家,会不会让爸爸妈妈失望。坚持到上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说自己不喜欢学校的老师,学校的同学,不喜欢学校的氛围,语文老师等都围绕应试教育。只有历史老师温和,有责任心,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与同学关系不好,同学们下课讨论的明星、美妆、吃喝,自己都不感兴趣。没有好朋友。 来访者自述从初二开始,就没有开心过。初二换了一个同学们都不喜欢的女物理老师做班主任,自己也非常不喜欢。很小就喜欢文言文,古典文学,台湾布袋戏,初中时语文成绩好,英语也很好150分可以考到120,但物理化学都一般,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中相对差一点的,分数刚刚达线。初中时语文作文得过奖,高中年级语文考试中,考第一,自己还是觉得不够好,满分才比较好。 现在退学在家,一个人看历史方面的书,台湾布袋戏,弹弹古筝,觉得还可以,情绪不算太坏,但是爸爸妈妈回来后,妈妈会数落自己,心里觉得压抑,每晚睡前都会哭一会儿,然后再睡。睡眠状况还好。吃饭胃口不是很好,160米,80斤。妈妈反馈说,有时候在家一天也不好好吃一顿饭。来访者说那是故意气妈妈的,问及具体事例,说记不清了。现在主要是对理想和现实的迷茫,只喜欢文史,也想继续学习,但是不知道怎样可以不用学习理科。来访者在班上总体成绩排名300多,共400多学生。理科成绩年级倒数20多名。特别痴迷于布袋戏里的剧情,虽然打打杀杀,很血腥,死伤率87%,但是情节本身就非常打动人,也曾希望能够救回这些死伤者。来访者主诉妈妈的脾气不好,经常数落自己,也经常数落爸爸,自己在旁边也会觉得很难受。但是平时很依赖妈妈。不会自己独自出门,和妈妈一起。平时在家,一个人觉得很好,但是如果爸妈下班回来,数落,心情就会很差。对在意的一些事情比较纠结,退学时一个闹钟丢了,反复让妈妈能够找回,还自己向宿舍同学打听是否能够找回。一次妈妈上楼,不小心将来访者心爱的笔记本折页弄折了,来访者纠结了半天。在超市里挑选东西,会拿起又放下,妈妈催促快点,来访者也要挑自己觉得最好的。平时很少花钱,这次来北京,妈妈主动让挑选一些自己喜欢吃的水果,零食,来访者都说不要。问到具体原因,说自己一直想买布袋戏里的一个非常喜欢的木偶角色。因为价钱很贵,差不多要一万左右。妈妈补充说差的她看不上。 既往史:高一上学期休学后,去某医院进行了检查,诊断是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给出西酞普兰 一盒和紫色胶囊一盒。(胶囊具体药名不详),来访者吃后无效果。后换了医生,做过几次心理咨询,诊断为边缘性人格特质,后因来访者说无效,没有再去。因办理休学,需要提供医院的住院证明,医生没有开,再回学校,老师建议母亲陪读,考虑到家中经济状况,来访者不愿意让母亲陪读,于是退学在家。初二体检发现有脊椎侧弯,带脊柱矫形器,现在有所好转,没有坚持继续带。佩戴期间运动量减少,不再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妈妈接送。 个人史:独生女。足月顺产。14岁月经初潮,经前无明显情绪变化。但目前月经不规律,有时一个月不来,有时隔三天又来。小时候非常乖,奶奶抱在怀里打麻将,后来发现来访者高烧快40度,也不哭不闹。四五岁有一次,家里面因为姨妈搬家,亲戚在来访者家中聚会,大家都要吃饭了,却找不见来访者。千呼万唤,后来发现她在隔壁的楼梯上独自坐着。问及此事来访者是否记得,说记得,问为啥一个人在那里,说不喜欢交流,太吵了,害怕。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很优秀,经常获奖,但每次回来,很少告诉妈妈。 家族史: 来访者与父母,爷爷奶奶同住。妈妈是一家厂里的车间管理,性子急,爱发脾气。爸爸在亲戚家开的厂里做机械工,朋友少,表达会紧张。来访者描述述爸爸生性懦弱,没有正形,但还算有责任心,自己和爸爸关系一般,性格像爸爸。妈妈在家说了算,经常发脾气。与爷爷关系还好,与奶奶关系一般,有时奶奶也和妈妈一样爱唠叨,数落自己。家族无精神病史。
心肺复未见异常
诊断为适应障碍。生物学治疗:鼓励来访者走出家门,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骑行,坚持每天达到一定公里数。尝试听一些欢快的音乐,去体会身体的感受与看布袋戏这种悲惨结局的身体感受有什么不同。 心理治疗:使用DBT。主要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自己目前除了与母亲的沟通欠佳之外,在母亲尽量学会理解自己的同时,来访者本人也要学会了解自己和管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的时候,面对母亲的急躁,是否可以多和母亲交流,大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用一句我想静静,就门一关自己跑回屋里。这样慢慢去发现和调整自己回避的应对方式。在追求完美方面,调节来访者认知,别人眼里的优秀,并不代表就是你真正的自己,所以不用过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 社会治疗:寻求社会支持系统。适当进行家庭治疗,让来访者的妈妈了解到女儿本身就很有道德感,做事追求完美,也清楚自己现在重要的是学业,但是因为理科成绩太差,无法达到自己的满意程度,处在矛盾冲突中。妈妈减少数落,多一些耐心陪伴,为来访者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如何能找到一条兼顾的路。爸爸妈妈都要鼓励来访者多去尝试,即便做的不好,也没有关系,减少来访者紧张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