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髂骨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

杨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腱鞘巨细胞瘤

主诉 病史

患者,女,12岁,因右臀部疼痛3天入院,疼痛以夜间为主,活动不加重疼痛。体格检查:右臀部较对侧膨隆,局部皮肤正常,皮温略高,可触及一大小约4CM×3CM×1CM肿物,质硬,压痛,推之不动,髋关节活动正常。

查体 辅查

影像学检查:术前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右侧骶髂关节部见高低混杂信号影(图1)。双侧髋关节CT平扫示右侧髂骨骶髂关节层面骨质破坏,局部略膨胀,下部关节面皮质破坏中断(图2)。双侧髋关节MR平扫示T2WI冠状位示:右侧髂骨骶髂关节区骨质破坏,边缘清晰,内侧破坏骨皮质,内见混杂长T2WI及短T2WI信号。T2WI抑脂冠状位示:右侧髂骨骶髂关节区骨质破坏,病变边缘清晰,内侧局部骨皮质中断,病变内见混杂长T2WI及短T2WI信号(图3)。

诊断 处理

患者入院后行血、尿常规,乙肝五项,血生化,女性肿瘤标志物,血沉、C反应蛋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于入院第2天行右髂骨细针穿刺活检术,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大体:灰红带骨组织一条,总体积约5mm×2mm×2mm,组织切面灰红、灰黄、质韧。CD68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由弥漫性增生大单核细胞、小单核细胞、泡沫状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构成;大单核细胞胞质丰富,核偏位,胞质内有假包涵体,被吞噬的含铁血黄素位于大单核细胞胞质假包涵体周围;小单核细胞卵圆形,有核仁。免疫组化:LCA(部分+)、Vimentin(+)、S-100(组织细胞+)、CD68(组织细胞+)、CD38(-)、CD138(-)、Kappa(+)、Lambda(部分+)、Desmin(-)、P63(-)、CD1ɑ(-)、Ki-67指数(5%),病理学诊断:髂骨D-TGCT(图4)。 全麻后行右髂骨近中线侧切口,逐层暴露至髂骨肿瘤部位,术中见肿瘤位于髂骨外侧皮质受侵蚀变薄,肿瘤侵蚀右侧骶髂关节,瘤体周围形成硬化骨窦,大小约4CM×2.5CM×1CM,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质韧。手术沿瘤壁外侧2mm完整清除肿瘤组织,用碘酊、无水酒精灭活瘤腔,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后行同种异松质骨颗粒植骨。手术顺利,术后复查X线片见瘤腔松质骨颗粒植骨饱满(图5)。于2016年12月16日康复出院。术后半年(图6)复查髋关节CT平扫未见复发及转移。

随访 讨论

D-TGCT可于关节外形成单个或多个弥漫性或浸润性肿块,也可累及毗邻关节。往往隐匿起病,生长缓慢,疼痛并不常见,可表现为患肢轻微疼痛,疼痛可能于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少数患者可于体表扪及包块,关节受累后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本例患者右臀部疼痛3天,夜间疼痛较重,疼痛程度未受活动影响,查体于右臀部可扪及包块。 D-TGCT病因不明,术前诊断困难,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约50%的患者X线片可发现局灶性软组织内阴影,偶尔有骨溶解、骨膜反应以及病变内钙化等表现,CT可以更清楚的评价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MRI上T1WI病灶区表现为与肌组织相近或更高信号,而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的不均匀信号。影像学检查仅作为辅助诊断手段,确诊尚需依赖病理学检查,D-TGCT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有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慢性炎细胞以及含铁血黄素。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报告:肿瘤由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和炎症细胞与单核细胞混合组成;诊断为D-TGCT(图4)。 D-TGCT呈侵袭性生长,诊断明确后,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侵蚀骨关节者应将瘤组织彻底刮除,切除不彻底者约40%~50%复发,复发后可出现恶性肿瘤表现,并发生远处转移。当D-TGCT侵犯骨关节,破坏关节软骨,关节间隙变窄时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效果较好。放疗可用于切除不彻底或术后复发的病例,其临床效果存在争议,且放疗可出现关节僵硬、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 本例行肿瘤完整切除,然后用碘酊、无水酒精灭活瘤腔并蒸馏水浸泡冲洗后行同种异体松质骨颗粒植骨。虽然通常认为D-TGCT是良性肿瘤,但其生长呈侵袭性,并有转移表现,因此,在肿瘤切除后应密切随访。本例术后半年门诊随访,无局部压痛,双侧骶髂关节部皮温无差异,局部无隆起,骶髂关节活动良好,无受限。骶髂关节CT平扫示:右侧髂骨内见肾形低密度影,局部骨质不连续,内见团状高密度灶,右侧骶髂关节欠连续。后期疗效尚待随访证实。 综上所述,D-TGCT病因不明,主要累及膝、踝、髋等负重关节,累及髂骨部位的罕见报道,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不高,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应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效果不确定,术后复发率较高,需严密随访。

发布于 18-03-31 15:10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